驴打滚的由来传说
驴打滚,这道中国东北地区、老北京和天津卫的传统小吃,以其黄、白、红三色的独特美感,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目光。其名字源于制作过程中的一道工序,撒上的黄豆面犹如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而得名“驴打滚”。那么,这道美食的由来是什么呢?
驴打滚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第一种传说与慈禧太后有关。据说,御膳大厨为了满足慈禧的口味,用江米粉裹着红豆沙制作了一道新菜。刚做好时,恰逢小驴儿太监不小心将新菜碰到了黄豆面盆里。这本是一场意外,但慈禧品尝后却觉得味道极佳,询问大厨这道菜的名字,大厨便以“驴打滚”命名。从此,“驴打滚”这道小吃便流传开来。
另一种传说与清朝乾隆皇帝和香妃的故事有关。乾隆皇帝为了讨好香妃,下令御厨做出香妃喜爱的食物。御厨们费尽心思,但香妃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直到白帽营的人送来了一盘江米团子,香妃见到后,便知道是她的丈夫来了。江米团子送到宫中后,太监称其为驴打滚。从此,驴打滚便成为了香妃与丈夫之间的秘密联系。后来,艾买提天天做驴打滚送进宫,驴打滚便在北京盛行起来,流传至民间。
驴打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地区。豆面卷子在东北地区起源后,在北京被称为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这种美食的原料主要是黄米面加水蒸熟,制作时稍多加水和软些。随着时代的发展,“驴打滚”这一叫法已经深入人心。如今,许多人对这道小吃的由来已不太清楚,只知道它的俗称而不知正名。不过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驴打滚这种美食。大多数店家已不再使用黄米面而是改用江米面制作,但颜色仍为黄色,仍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这就是驴打滚由来传说的全部内容了,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传统小吃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请关注频道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