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为何不评元帅衔?
本文由奇技网小编武海涛分享关于为何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未评元帅衔的历史资讯。
回溯到1955年的评衔时刻,当十大元帅及十位大将的荣誉名单公布时,人们的目光自然聚焦在那些为解放军的成立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们身上。其中,邓小平的名字尤为引人注目。
邓小平,作为百色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红军时期的红七军政委,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核心人物,其贡献无疑巨大。他的资历和贡献足以让他在军衔评定中成为元帅的有力候选人。最终他并未参与评军衔。
同样被提及的还有周恩来和刘少奇。周恩来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黄埔军校的政治主任,资历深厚。刘少奇则是老革命,抗战时期的华北局首任书记,其管理八路军军政的能力卓越非凡。他们在党的地位举足轻重,评元帅也是当之无愧。
那么,为何这三位杰出的领导人未参与评军衔呢?这要从毛主席的决策说起。
在评衔之际,大家提议给毛主席评大元帅衔,但毛主席本人婉拒了这一荣誉。他表示,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并不舒适,也不利于日常与群众的交流和工作。他还特别指出,“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这一表态为评军衔工作定下了基调。
在这种氛围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这些在地方工作的领导人,也都纷纷表示不参与评军衔。他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地方,而非军中,因此更愿意将这一荣誉让给那些在军队一线奋斗的将领们。
还有一些如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在军队中的地位亦很高,他们本可以评大将,但也都选择了不参与评军衔。这是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地方的工作和贡献,愿意为地方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之所以未评元帅衔,是因为他们更看重自己在地方的工作和贡献,以及遵循毛主席的决策和表态。他们的决定展现了他们的谦逊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