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是哪个朝代的(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
宋孝宗登基之初,壮志凌云,欲改变南宋的屈辱求和局面,力图恢复中原的河山。这一雄心壮志,在公元1163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当时,元老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决策北伐。在编修枢密院法令时,他选中了诗人陆游。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是中国历史上创作诗歌最多、流传最广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陆游幼年时期,正值北宋灭亡,江南的金兵烧杀掠夺,使他从小饱受民族悲剧的折磨。他亲眼目睹了江南人民与金兵斗争的英勇事迹,这些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对国家和民族深厚的感情。少年时期的陆游勤奋学习,写了一篇篇出色的文章。因为秦桧的孙子与陆游在考试中产生矛盾,陆游被迫回到老家山阴,隐居五年。在这期间,他苦练武艺和剑术,并潜心学习孙子兵法,期望有一天能为国出征。
当陆游34岁时,他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宁德县主簿。这是一步重要的仕途起步,陆游怀着满腔热血赴任。一年后,当他接近皇帝提出建言时,却被求和政策的大臣们所排斥,不久便被免职。随着金兵的进攻和宋高宗的退位,宋孝宗继位,陆游再次得到朝廷的重视。
在张浚北伐时,陆游积极支持并起草了诏书。由于张浚缺乏指挥能力,加上主将间的矛盾,宋军很快败北。求和派的大臣们在朝廷中攻击张浚,并将责任归咎于陆游。张浚和陆游都被排挤出了朝廷。
在陆游被免职回到山阴的贫困生活中,他并未放弃希望。他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抗金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陆游的诗歌创作思想更加开阔,题材更加丰富。他的诗不仅有艺术价值,还有社会意义。
后来,陆游被调到四川当通判。在上任的旅途中,他看到了许多名山大川,了解了更多的民情。他在汉中担任幕僚时,离抗金前线很近,这让他看到了抗金的希望。南宋朝廷的不作为让陆游的希望再次落空。
此后,陆游的仕途一直不顺,他被调到成都担任参议官。他的老朋友范成大是安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超越了官场礼节。但陆游的抗金志愿无法实现,他心中苦闷,常借酒作诗来表达情感。官场上的人对他不满,说他思想懒散。陆游听后,取别号为放翁。
南宋历经两位皇帝的更迭,陆游始终未能等到南宋朝廷下定决心收复失地。他的爱国热情只能寄托在诗歌创作上。85岁时,陆游病重临终前,写下绝笔诗《示儿》,表达了他对未能收复失地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期望。他的诗歌成为后人传颂的佳作,他的爱国之情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