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瞻基葬在哪里
明景陵: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永恒归宿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之地。其选址独特,气势恢宏,见证了明朝时期的皇家风范与礼仪制度。
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有一座单空石桥。整个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浑然一体。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尊贵。
景陵内的祾恩殿台基,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进深三间,后有抱厦一间,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更为精致壮观。无论是祾恩门还是祾恩殿的台基上,都留有清代改建的痕迹。
回溯历史长河,景陵的营建始于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选定墓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由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等奉命督工,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历时28年。
景陵的历程并非就此结束。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巡视长、献、景三陵时,认为景陵规制狭小且多有损坏,不足以彰显宣宗皇帝之功德。于是下令增崇基构,重建宫殿。增崇后的景陵祾恩殿金碧辉煌,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精美。到了乾隆年间,清廷对明陵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虽然有所改动,但景陵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依旧不减。
如今,明景陵仍保持着其古老而神秘的风貌。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明朝皇家建筑的雄伟与精致,更可以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明景陵作为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永恒归宿,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