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曾是差生的选择 报考者会遭到羞辱和唾弃

历史人物 2025-04-01 15:28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在百年前的一隅,有一个名叫王长益的书生,他的生活并不富裕,科举之路也屡屡受挫,生活可谓是一落千丈。命运似乎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朝廷决定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拔愿意研究新学的年轻人,而且待遇颇为诱人,让王长益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王长益的抉择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家人无法理解他的决定,他们期望他能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楣。他的长兄几乎阻止了他:“家人养你二十多年,就是希望你能科举中榜,光耀祖先……你为何现在要学那些来自国外的奇技淫巧?”他的好友也与他断绝交情,痛斥他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和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王长益的决定更是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和羞辱。一次晚上,学子们饮酒作对,竟然在王长益的床头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孝悌忠信礼义廉”缺少了一个“耻”字,下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则缺少了一个“八”字,显然是在嘲讽和羞辱他。这对联犹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王长益无法承受,想到自己的艰辛求学之路、家人的失望、同学的鄙夷,以及科举无望的前程,他心中郁闷至极,最终选择了绝路。

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于1898年创立。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的创立并不容易。在招生初期,它并不如今天这般受到万千学子的热捧。相反,它的报名者多为科举之路渺茫的考生在无奈之下的选择。这些报名者常常受到他人的指责、羞辱和唾弃。

历史已经证明,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学者和领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王长益虽然离世,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中国追求教育变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他的勇气和决心激发了后来者的勇气和决心,让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为中国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