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外戚、权臣,都是威胁皇权的暗黑势力。特别是那些不加以约束的太监们,一旦得势,后果不堪设想。许多王朝的衰落甚至覆灭,都与太监的干预政治息息相关。明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太监干政一度疯狂至极。西厂等特务机构,被太监们掌控,轻易将忠臣义士置于死地,令人愤怒。
明朝本该是最难出现太监干政的朝代。朱元璋曾在宫门之上悬挂铁牌,明文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处斩。遗憾的是,他的子孙们并未遵循这一遗训,导致太监们猖獗一时,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严肃对待这一问题的,反而是后来的满清王朝。满清皇帝们深谙太监干政的危害性,依葫芦画瓢,也在后宫立了铁牌,对太监进行严格约束。顺治皇帝更是将处罚措施升级,犯者将被凌迟处死。这种严防死守的策略使得满清时期的太监一直比较规矩。
在晚清时期,由于某些原因,太监势力开始抬头。大太监李莲英也曾风光无限。尽管如此,受制于祖制,他们并未掀起太大风浪。
总有一些太监抱非分之想。比如寇连才,这位曾伺候慈禧梳头的小太监,因善于逢迎而深得慈禧喜爱。后来,他被提拔到奏事处工作。或许是因为整天接触大臣们的奏折而心生羡慕,他竟突发奇想,也向慈禧递上奏折。他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祖制,也触怒了慈禧。最终,寇连才因违反祖制被判处死刑。
寇连才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他本是个投机分子,想要通过冒险一搏换来富贵,却最终落了个斩首示众的下场。他的行为并不能与敢于直谏的忠臣相提并论。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遵守规则、恪守本分才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