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评一根玉米卖6元
近年来围绕玉米价格的讨论无疑引发了一场争议,从原本的「助农」行动,到某些情况下的「伤农」现象,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农民日报对此进行了剖析。
这场争议的本质,似乎已从单纯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问题,演变成为一场对农民、区域农产品品牌如东北黏玉米以及消费者的多重伤害。在这场讨论中,一些消费者因为对价格构成的误解,对农户直播间进行非理性的指责,这无疑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对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
那么,问题的核心究竟在哪里?价格与成本的分析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优质鲜食玉米的种植成本大约在1.7元/根,但在电商平台上,其售价却高达6元/根。这其中,是否存在中间环节如物流、包装、营销等过度挤占利润空间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的问题。关于普通玉米批发价的争议也此起彼伏,因为不同品质、不同品种的玉米,其成本和附加值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在这场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低下,难以分享到高溢价带来的红利。农民日报强调,我们必须关注定价机制是否真正惠及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有利于中间商或营销方。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真正地“助农”,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农民日报提出了判断「助农」模式有效性的两大核心标准:一是农民主体地位,即是否将农民置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保障其合理的收益;二是产业可持续性,即能否推动农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避免短期的炒作损害长期价值。这两点对于我们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场争议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公众对农产品定价逻辑的认知存在偏差,我们需要加强农业产业链的透明度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农业、关注农业、支持农业。电商平台等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也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建立更公平的利润分配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和消费者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