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gb商标被驳回
一、商标驳回的核心原因——含义争议与低俗联想
近日,关于涉事商标“MLGB”的争议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商标被认定为与中文粗俗用语存在直接关联,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标局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该商标的含义争议极大,容易引发低俗联想。尽管申请人声称其代表“My Life’s Getting Better”(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一解释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公众的第一反应仍然指向其负面含义。商标局依据《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的规定,认为该商标格调不高,易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不良引导,予以驳回。
二、法律程序与判决结果
关于“MLGB”商标的争议并非一蹴而就。从姚某首次向商评委提起商标无效宣告申请开始,经过商评委的裁定、上海俊客贸易有限公司的上诉,以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和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均维持了商标无效的判决。这一商标的无效裁定于2019年最终生效,相关商品全线下架。
三、申请方抗辩与社会影响
品牌方强调,“MLGB”是英文缩写,旨在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解释并未改变公众对其的普遍认知。品牌方注册的其他一些有争议的商标,如“caonima”,进一步印证了其迎合低俗文化的意图。这一案件引发了公众对“明星潮牌”商业模式的讨论,批评其利用争议营销博取流量。该判决为商标注册划定了明确红线,强调了网络用语不得滥用或恶俗化,对后续类似案件具有参考意义。
四、同类案件对比
类似“MLGB”的案件并非个例。“微信”商标案中,法院考虑到标志本身无不良含义,未适用“不良影响”条款。而在其他如“BYD”“NB”等商标案中,法院明确了中性缩写与低俗联想的界限。这些案例与“MLGB”案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案件启示
这起案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商标设计过程中,需避免使用易引发负面联想的表述,特别是在网络语境中应审慎评估缩写含义。司法在审查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公众普遍认知而非申请人主观解释,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严格保护。这起案件反映了商标法对维护社会道德与市场秩序的底线要求,也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