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思想、理学思想等方面,张轼有哪些成就
张栻:南宋儒学与教育的辉煌篇章
这位生于南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的学者、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与教育事业的推广。张栻,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被人们尊称为张宣公。他不仅是汉州绵竹人的骄傲,更是南宋初期学者们心中的楷模。
张栻的学术生涯在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达到了高峰。这一年,他主管教事,从学者众多,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他的学问与吕祖谦齐名,被誉为“东南三贤”之一。
张栻的教育思想深邃而丰富。他坚决反对利禄之学,提倡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为书院定下了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他强调,办学不是为了科举取士,而是为了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这一思想在当时官学弊端丛生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在教学程序上,张栻主张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当如阶梯般逐步上升,从基础的知识教育开始,再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这一理念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是张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在教学内容上,张栻强调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基本教材。他亲自为岳麓书院编写了教材《说》,在其中强调了明义利之辨的重要性。他认为,儒学的振兴与人才的培养是互为依托的,儒术不兴,则官场腐败;人才培养,则依赖于儒学。
在教学具体方法上,张栻主张循序渐进、学思并进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他强调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同时主张“学恩并进”,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张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主张盲目追从圣贤之言,而是需要审择。
张栻在教育上强调“明人伦”。他认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懂得如何做人,使人们明白人伦之道。这一思想在《静江府学记》、《袁州学记》、《桂阳军学记》等篇章中反复被阐述。
张栻的学术成就与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淳祐初年(1241年),他被从祀孔庙,与李宽、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他的教育思想与成就,成为了后世学者的宝贵遗产,永远熠熠生辉。何谓人伦,即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张栻深谙儒家教育的真谛,将明人五伦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以此贯彻儒家的思想,将教育纳入道德教化的轨道。他对此持坚决的态度,批判那些仅追求功名利禄、忽视人伦和仁义道德的求学态度。他强调教育的实质应是培养经世济民之才,注重人格教育与道德实践,对岳麓书院务实学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的办学树立了楷模。
张栻对于知行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主张“知行并发”,认为知和行的结合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他指出,人的实践都是基于认知,随着实践的深入,认知也会不断深化,知行相互依存,互为促进。这种知行观相较于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显得更为高明,对明清之际王夫之的知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栻最反对的是空有名声而无实际的行为,批评那些只追求知识,却忽视实际操作的学风。
在理学思想方面,张栻继承了的理本体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都有着同样的本质,即都同体于理。他认为万物皆生于理,理是万物存在的根本。他以太极为理,阐述了阴阳二气交感产生万物的理念。他突破了二程在性情中论心的局限,使心具有本体性质,成为万物的主宰。他强调从心中体验天理,提出了以本心为基础的人性修养论。
张栻的理学思想深入人心,他的教学主张和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培养实用之才,注重人格教育和道德实践,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他的知行观和理学思想相互融合,使人们在追求知识的更加注重实践,更加关注内心的修养。他的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也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他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学者的重要参考,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