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谜团及流寓海南始末
鉴真大和尚的偷渡之旅
在繁华盛世的唐朝天宝元年,扬州城内的最大寺庙大明寺内,两位日本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带着日本天皇的期望,来到这里寻求佛教的真谛。他们恳请大明寺的方丈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教义,为日本信徒授戒。这一请求看似简单,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冒险。
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盛世之巅,唐玄宗统治下的国家繁荣昌盛。扬州作为帝国东南部的第一大都会,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商贸都市之一。而鉴真大和尚,五十五岁高龄的他,有四万信徒、近千弟子,是东南地区的学术界泰斗。他的名声和地位使他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对象。这位功成名就的大师,却在众弟子的默然中,毅然决定接受荣睿和普照的请求。
背景复杂而多元。虽然唐朝对外宣称开放,但在出国方面却有着严格的限制。外国人来到中国做生意、朝贡是被欢迎的,但本国人民出国却被视为劳动力流失而遭到禁止。在这样的背景下,荣睿和普照的要求无异于一次大胆的尝试。他们的请求相当于要求美国哈佛的著名教授去索马里支援科学建设,不仅手续复杂,而且风险巨大。但鉴真大和尚的坚定信念使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日本的佛教源自朝鲜半岛,但在传入后迅速受到日本民众的热烈欢迎。由于大量的动机不纯的人加入佛教队伍,导致风气日渐败坏。为了整肃纪律,日本朝廷决定从中国请一位精通戒律的高僧前来。鉴真所修习的律宗以持戒甚严而著称,因此成为他们的首选对象。他的到来被视为一次重要的“整风”行动。
鉴真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的信念坚定,但困难重重。在决定东渡日本后,他先后五次尝试均告失败。这些失败并非因为唐朝的严格管制,而是因为各种意外事件。从第一次东渡失败的过程可以看出,唐朝的“不许偷渡”法令实际上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鉴真因为是一位名人,因此时常面临告发和半吊子监督的困扰。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尝试。航海技术的落后使得出海并非易事。风暴来临时,船只往往无法掌控自己的方向。鉴真两次出海时遭遇了风暴的袭击,上演了一场奇幻的漂流之旅。尽管如此他还是凭借坚定的信念成功到达了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已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信仰和真理的道路尽管困难重重但仍然勇往直前。十二载光阴荏苒,曾经伴随鉴真大师东渡的弟子们纷纷离去,连初次邀请他东渡日本的两位僧侣也已先走一步。尽管鉴真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去了视力,他的决心却未曾动摇:“不达日本,誓不罢休。”他对传法的执着,如同磐石般坚定。
另一方面,鉴真大师的坚韧毅力感动了唐朝朝廷。之前的五次“偷渡”已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当日本意识到暗中的努力无果时,他们选择了直接向唐朝请求派遣鉴真。大唐王朝对此持开放态度。推动此事的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吉备真备大师和他的中国战友晁衡。就在鉴真即将启程之际,唐玄宗李隆基的旨意却使事情出现了转折。
李隆基听闻日本欲传佛法,便提议一同传播道教。他未能意识到日本的佛教困境,所以当日本婉拒此提议时,他感到困惑不解,随即产生了不满,决定暂时不让鉴真前往。
当唐玄宗的旨意下达时,鉴真已然接近登船。在吉备真备的庇护下,鉴真成功地进行了第六次“偷渡”。
鉴真到达日本后的事迹,被日本的史料详细记载。在日本人的笔下,这位大师如同仙人一般神秘。据说,在从难波到奈良京的路上,鉴真的脚步几乎没有触碰过地面的泥土。大批日本信众将他抬至奈良京。在尚未进入京城之前,众多官员已在路旁等候迎接。而在皇宫内,孝谦天皇与圣武上皇更是设宴款待。更有神奇的是,鉴真刚出场就展现了惊人的医术,只用一剂药就治好了当时日本最崇佛的光明皇太后的顽疾。他的到来,无疑为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