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佛忏悔文
大乘佛教的三十五佛忏悔法门,是一种重要的忏悔修持方法,它以礼拜三十五佛为核心,融合了皈依、发心、忏悔和回向等仪轨。这一法门不仅具有深远的宗教意义,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修持价值。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由不空三藏翻译的经典《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收录在了乾隆大藏经中。这个法门以三十五佛的名号作为核心,融合了礼敬诸佛、忏悔业障和功德回向三大修持的核心内容。
在经典出处方面,三十五佛忏悔文不仅有着丰富的宗教内涵,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据《佛说决定毗尼经》记载,修持此法门能够净除五无间罪、十不善业等重罪,并对治修行中的障碍。通过至心忏悔,修持者可以避免堕入恶道,获得现世禅定解脱与究竟菩提的成就。
在结构与核心内容方面,三十五佛忏悔文的仪轨框架包括皈依发心、佛号礼敬、忏悔发露和功德回向四个部分。其中,皈依发心是修持的基础,佛号礼敬是对三十五佛的称诵和礼敬;忏悔发露是对自己所犯罪过的忏悔和发露;功德回向则是将一切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修持过程中还有特殊的要求,如在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忏悔,强调彻底悔过的态度,并依止佛菩萨的证知与加持。
在修持功德与传承方面,三十五佛忏悔法门的现世利益包括净除疾病业因、消除八难以及具足禅定解脱资粮等。在传承特色上,有汉传体系和藏传体系的不同流派。最终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修持,达到“诸佛现前”的感应,成就自他二利圆满。
需要注意的是,现行流通的版本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因此在修持时建议依据具有德行的师承。部分网络文本(如微博传播版本)可能存在简化或调整,因此也应该对照经典原文进行修持。
三十五佛忏悔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佛教忏悔法门,它不仅能够净化我们的业障,还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禅定解脱和究竟菩提的成就。通过深入理解和修持这一法门,我们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大乘佛教的宗教精神和修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