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稷山陶梁最新事件
笔绘稷乡板枣情(一)——黄振廷眼中的宁水龙
提及宁水龙,运城人乃至山西人都知道他的名字。这位草根出身的县报记者、著名作家被人们尊称为“稷山一支笔”。身为后稷故里的他,更是乡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至今还担任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的会长。身为他的老同学、老同事,我对宁水龙深感钦佩。尤其是对稷山板枣的热爱,那份与生俱来的情感和未尽的情缘,如同千年古树般深沉而缠绵。
2020年的金秋九月,注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年,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暨第10届板枣文化节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盛大开幕。稷山全县动员、集思广益,推出了大型情景剧《又见十里秋霞》以及稷山板枣博物馆。当人们走进博物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百枣捧寿的石雕字照壁,其背面便是宁水龙撰写的《中国板枣赋》。
这篇赋文分为五个部分,以不到两千字的篇幅,详尽地描绘了稷山板枣的起源、特征、发展史以及稷山人民对板枣的文化情怀和感情寄托。文章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被人们争相传诵。多家媒体也纷纷报道,《中国板枣赋》一时之间成为了板枣博物馆的浓缩简介和镇馆之宝。
宁水龙与稷山板枣的情缘,早已不仅仅是一篇文章那么简单。早在2008年,他便在《运城日报》发表了《稷山板枣赋》。此后,更是多次为板枣吟咏赞叹,嘉文传神,妙句述志。可以说,他为家乡板枣的传扬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作为一名枣乡儿女,宁水龙似乎生来就与板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老家东蒲村,崖高沟深,野生着大量的“崖枣”树。虽然这些鲜果口感极佳,但却没有食用和商品价值。但在灾年歉收时,这些“崖枣”却成为了当地百姓的救急之粮。宁水龙的童年,便是在摘枣、看守枣树的经历中度过。
长大后,宁水龙开始深入了解稷山枣的历史。他惊奇地发现,稷山汾南一带的野生“崖枣树”,其实是远古先人们驯化的酸枣树。而稷山板枣,则是在明代中期经过嫁接优化而成的。这样的发现,让宁水龙对板枣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收集、整理板枣的历史文化和枣乡民俗风情资料。2017年,他更是毅然辞去了长达15年的编辑工作,应聘到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产业文化研究和宣传工作中。他与枣农们交流,研究枣经,描绘枣梦,为稷山板枣产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恰逢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新一届稷山县委、县的发展蓝图,让宁水龙如鱼得水,他与枣业人们同心协力,共同奋斗,结下了深厚的板枣之情。他对稷山板枣的热爱和推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稷山枣业的未来发展。
(故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