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棒”是什么意思?总理为何叮嘱“棒棒”保
“棒棒”,重庆的非正式名片
重庆,一座以山著称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棒棒”。他们曾是力夫、挑夫或脚夫,大多聚集在车站码头,却鲜见于市区。这座城市因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而开埠,货物的集散需要大量搬运劳工。自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起,为了温饱,来自四面八方的灾民和农民涌向这里,用他们惊人的脚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运进城市,疏散各地。
说到“棒棒”一词的起源,它源于民间,具体的考证已经相当困难。大约是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这个称呼开始流行。这个名字既形象又通俗,迅速被重庆人所接纳。到了90年代,“棒棒”们越来越多地活跃在重庆的各个角落。他们凭借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因其常常是集体行动,故又被誉为“棒棒军”。
在重庆万州港口码头,一位60岁的“棒棒”何绍强引人注目。总理走过去接过他手中的扁担,注意到它已经磨得润滑,可见他从事这行已经多年。总理还关切地询问他的腰背状况,叮嘱他在工作时注意保护身体。总理对“棒棒”们表示赞扬,称他们是勤劳的象征,是中国发展的潜力和韧性所在。
那么,“棒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搬运工的职业特点,是重庆特有的地方文化符号。而总理为何叮嘱“棒棒”保护好腰?因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这种负重前行、爬坡越坎、敢于担当、不负重托的“棒棒精神”。每一个“棒棒”都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坚韧精神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普通的“棒棒”们,用他们的汗水和努力,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正如总理所言,他们是勤劳的象征,是中国发展的骄傲。在重庆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辛勤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