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卑鄙篡权 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民俗风情 2025-05-30 11:32www.188915.com民俗风情

在北国寒冬的包围下,蜀军开始了二次北伐。由于军粮耗尽,围困陈仓的计划被迫终止。历史的脚步在冬季的寒风中显得格外沉重。建兴七年,即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的烽火再次点燃。大将陈式挥军攻占了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这场战斗成为了诸葛亮智勇双全的见证。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却未能抵挡诸葛亮的猛烈攻势,最终败下阵来。战后,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成功夺取了这两郡,并恢复了丞相之职。在这几次关键的北伐行动中,那些来自东州和益州的骨干人士却鲜有露面,这无疑会引起李严等人的疑虑和不满。在幕后策划反击的李严一直在寻找机会向诸葛亮表达自己的不满。他积极策反蜀汉降将孟达试图扩大自己在蜀汉内部的影响力并试图牵制诸葛亮的行动。在一封书信中他以共同肩负重任为由试图招降孟达。然而其真实意图却是复杂的或许他既想将诸葛亮置于众矢之的又想嘲讽诸葛亮的领导地位。但诸葛亮是何等人物他自然明白李严的计谋并且坚决回绝了这一建议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上当他谦虚谨慎的外表下隐藏着自傲乃至漠视的态度。他的抱负是“进欲龙骧虎视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他对自己的评价展现出了极高的自信和当世无双的傲气。历史也证明了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抱负而努力。在建兴八年的一次魏军进攻中诸葛亮成功抵御并准备第四次北伐。这次他要求李严率兵北上汉中接受他的指挥但李严却以此作为逼诸葛亮让步的机会他提出诸葛亮开府辟召的待遇自己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待遇。诸葛亮明白与李严僵持下去并非明智之举于是在面对曹魏强大压力的背景下他选择了妥协将江州一带交给李严管理并任命李严赴汉同抵御曹魏的进攻。李严也在这一刻表现出了妥协的姿态接受了诸葛亮的命令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平这也表明了他愿意在蜀汉的大局下与诸葛亮共同维护蜀汉的生存与发展。两人看似握手言和但实际上这是他们在权力斗争中的一次重大妥协双方都意识到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矛盾共同为蜀汉的未来而努力。建兴九年,蜀汉的春天带着勃勃生机,然而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蜀军却在诸葛亮的英明统帅下,兵出祁山与魏军对峙,开始了第四次北伐。当时,暴雨如注,连续不断,导致汉中地区的粮草运输陷入困境。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出戏剧性的事件上演了。

李严,这位曾经富有政治经验和军事能力的蜀汉重臣,面对突如其来的粮运危机,竟然犯下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他先是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前往前线,以朝廷的名义召唤诸葛亮撤军。随后,他又向后主刘禅上表,声称诸葛亮的撤军是一种诱敌策略。当他得知诸葛亮真的开始撤军时,却又表演了一出戏码——假装吃惊地说:“军粮充足,为何突然撤军?”这一系列的矛盾行为,漏洞百出,最终导致他不得不承认错误并承担罪责。

这场事件虽然因为蜀国“国不置史”等原因导致资料不足,无法做出更多的解释。但从逻辑上看,李严这位资深将领所犯的错误显得过于低级和愚蠢。如果他真的设计了这个圈套是为了推卸责任、指责诸葛亮的失误,那么他显然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公文都在诸葛亮和后主的手中,他的目的显然不可能实现。更何况因为天降暴雨导致粮运不继是一个突发事件,断粮退军也并非罕见之事,这样的错误并不会对他的政治生涯造成致命的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冒如此大的风险,显然是得不偿失。如果李严连这些基本的情况都意识不到的话,那么他这次的失败完全是咎由自取。

不管真相如何,李严最终败在了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被贬为平民。这也意味着在蜀汉政权中,再也没有可以挑战荆楚集团地位的势力存在。诸葛亮成为了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是唯一一个掌握着最强实权的人物,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是如此。这一事件标志着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巅峰,也反映了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集团之间的较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