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佳人奈何为贼(卿本佳人奈何为贼出自什么
《南史》卷五十八记载,韦睿曾担任光州刺史,以仁义教导民众,致力于弘扬清静之风。在光州有一位外表光鲜的土豪,实际上却常常在都市之中为盗。韦睿遇见他时曾叹息说:“你本是品行高尚的人,为何要做贼呢?”随后他揭露了此人的同伙及其奸谋。受到震撼的人选择自首伏法。这一事迹在《北史》中也有记载,李延寿在编撰时突出了这一典故,表达了对良善之人误入歧途的惋惜之情。
《北史》是唐朝李延寿编撰的纪传体史书,汇集了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并删节而成。书中记述了从北魏登国元年到隋义宁二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是姊妹篇,由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完成。李延寿在创作《北史》时,将隋列入其中,可能是出于编写方便的考虑,同时也突出了唐统一的重大意义,为本朝政治利益服务。
又有一则故事,记载了一位游子与主人家妾私通,待其离去后,该妾盗取珍宝逃夜中被人杀死。由于主人家怀疑游子与此事有关,便告发了他。县官在审理此案时得知了他们的奸情,于是判处游子死刑。韦鼎曾感叹:“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这不仅是对那位土豪的责备,更是对生活中误入歧途之人的深切惋惜。
在古时的光州,韦鼎,这位自皇帝登基十三年来一直担任光州刺史的仁德之官,以仁义之道教导弟子,倡导清净之治。州内有一富豪,外表风度翩翩,却常常涉足劫盗之事,行径不轨。一日,韦鼎遇见他,不禁感慨道:“你本是个出类拔萃的人,为何甘于沦为贼寇呢?”那盗贼闻之,心生愧疚,选择自首伏法。
韦鼎的这句话,“卿本佳人,奈何做贼”,流传至今。其背后的含义是你本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为何要选择做不义之事呢?这不仅是对那盗贼的规劝和惋惜,更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
《隋书》的撰写背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唐太宗在灭隋之后,为了汲取历史教训,下令修撰《隋书》。他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指导思想。而《隋书》的编撰者们在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下,品评人物时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照实写来,了无隐讳。
再说说李延寿的《北史》。这位历史学家也强调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思想。他取消了《索虏传》,在《北史》中也不再立《岛夷传》,这反映了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政治思想。李延寿的作品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结局。他的著作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让人深思。
糟蹋美好,遗憾之至
当我们深入这一典故,不禁感叹美好被糟蹋的遗憾。在古代,韦鼎担任光州刺史时,一段悲惨的故事上演了。
有个人在外出做客时,与主人家的妾产生了私情。这段不伦之恋并未带来美好的结果。妾在偷取珍贵财物后,选择夜逃。不幸的是,她很快被人发现,并在草丛中惨遭杀害。主人家因知道客人与妾的私情,而控告客人。
经过县吏的审问,客人被牢牢地打上了与妾奸通的标签,并被判处死罪。这桩案件结束后,被上报到州府。韦鼎审阅案卷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客人虽然确实有奸罪,但并没有。真正的凶手是某寺的一名僧人。是这位僧人诱骗妾偷盗财物,并命令寺奴将妾杀害。韦鼎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他成功找到了赃物的藏匿地点,释放了无辜的客人,并捉拿了真正的凶手。
这个典故让我们深刻反思,当美好的事物被破坏时,我们该如何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韦鼎的智慧和勇气,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的行为不仅让当地秩序井然,还让人们懂得珍惜美好,避免被不实的指控所蒙蔽。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要深入调查、了解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让美好被糟蹋,让正义得到伸张。让我们从这个典故中汲取智慧,学会明辨是非,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