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次北伐中最关键的一次策反为何会失败

民俗风情 2025-05-29 10:27www.188915.com民俗风情

北伐之前,诸葛亮成功地策反了魏将孟达,在他期待的两军会师之际,孟达却被魏军迅速剿灭。这无疑给诸葛亮的北伐计划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那么,为何诸葛亮的这次北伐会遭遇这样的挫折呢?

公元227年,诸葛亮的北伐之战正式拉开帷幕。他率领大军开往汉中,出发之际,他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不仅深深打动了后主,更感动了历世千年的人们,使他们为之心折,成为忠臣义士。他劝诫后主亲近君子,远离小人,奖赏有功者,严惩有罪者。他特别强调了宫内与丞相府中人员应一视同仁,赏罚分明。他向后主推荐了多位忠诚可靠的人才,如郭攸之、向宠、张裔等,建议后主对他们充分信任。他的言辞恳切,情感深沉。

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是策略与智慧的结晶。他不仅成功策动了西边的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吏民,让他们对他一致响应;而且还在东边成功约好了已经降附魏方的孟达,希望在新城郡实现反正。新城郡虽然名为一个郡,实际上是由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并而成,地域辽阔,包括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以及陕西南部的一部分。

孟达,扶风人氏,曾在刘备麾下任职。他受命带领两千士兵到荆州武陵郡孱陵县公安城迎接刘备。刘备安排他留在荆州,担任宜都郡太守,并赋予他指挥权。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助力刘备攻下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因此被任命为房陵太守,并拜为副军将军。在围攻襄阳樊城之时,孟达因种种原因未能派兵援助关羽,导致关羽最终失败。刘备因此对孟达心生不满,加之孟达与刘备的养子关系紧张,最终选择投降曹魏。

曹丕对孟达礼遇有加,委以重任。孟达在曹丕之下虽然显赫一时,内心却始终难以释怀。曹丕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对孟达的态度有所变化。驻节在南阳的司马懿也显然对孟达心存疑虑。此时蜀汉的诸葛亮与李严频繁向孟达示好,展开策反行动。李严在信中称赞诸葛亮及自己的责任重大,希望能有像孟达这样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而诸葛亮则在信中高度评价李严的行政能力,并表示非常期待孟达的加入。

面对诸葛亮的深情呼唤与李严的诚恳邀请,孟达终于抵挡不住诱惑,暗中答应叛魏归汉。后主建兴五年(魏明帝太和元年)十二月,孟达公开反魏,他预计司马懿需要一个月后才能率领大军来讨伐他。而诸葛亮的援兵也即将到来,这使得孟达的叛乱更加顺利无阻。为什么孟达会如此措手不及呢?原本,他以为自己的情报员需要跋涉数日,才能把反心的风声从新城传到南阳郡的宛县。而司马懿也需要一段时间,将消息从宛县传递到洛阳京城,再从京城带回讨伐的诏书。这样一来一回,司马懿的军队行动必然会有所延迟,孟达因此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防御。

孟达未曾料到的是,司马懿拥有先行行动的权力,无需事事向洛阳请示。更让他惊愕的是,司马懿早已预料到他的反叛,并提前将大军南移。就在孟达宣布造反仅仅八天后,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房陵城下。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孟达死守新城郡的首县房陵,急忙在城外筑起一道木栅以作防御。城外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不利地形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防御效果。在司马懿的围攻下,木栅被成功攻破,就连孟达的外甥和爱将李辅也失去了信心,主动打开了城门,让司马懿的军队长驱直入。

这场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孟达的军队迅速溃败。孟达本人也成为了俘虏,他的头颅被割下,送往洛阳示众。在洛阳的“四达之衢”,他的头颅被焚烧成灰烬。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仿佛一场噩梦,令孟达和他的部下们措手不及。

这场战役展示了司马懿的智谋和决断力,他不仅仅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将领,更是一个能预见未来、把握机会的战略家。而孟达的失败,则源于他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和对敌人意图的忽视。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低估对手的智慧和准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