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著名诗人薛能,为何他连李白都看不上
今天,奇秘网小编带来了一位让人叹为观止的传奇人物——薛能。这位出身贫寒的才子,在会昌六年一举成名,之后官运亨通,令人瞩目。
薛能的仕途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从最初的盩厔县尉,到后来的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再到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他的升迁速度令人惊叹。作为一个寒门学子,他的成就足以让唐朝的众多诗人望尘莫及。
也许正是因为仕途的顺利,给予了薛能无比的信心和勇气。他以李白为假想敌,自信地留下了两句狠话:“李白终不取,故不刊”、“我身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他的位高权重使得无人敢得罪他,连当时的诗僧无可也出言应和。
薛能对诗歌的热爱可谓痴迷。史书称他“耽癖于诗,日赋一章为课”。尽管他勤奋刻苦,佳作却寥寥无几。与唐朝的众多诗人相比,他的诗歌并不突出。但因为自视甚高,且手中有权有势,他对当世学子的态度非常倨傲。
当时有个叫刘得仁的知名诗人,带着自己的诗稿找薛能指点。刘得仁对诗歌的热爱不亚于薛能,他是公主的儿子、的外孙,却因全心投入诗歌创作,导致三十多年未能考场中第。当刘得仁将自己的诗集送给薛能时,却遭到了尴尬的评语。薛能冷冷地翻阅完诗集,提笔写下了“千首加一首,卷初如卷终。”这句话被多次用来讽刺文学创作中的陈词滥调。
尽管薛能在后世颇受争议,但他的这句评语却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陈词滥调是一个很大的瓶颈和弊端。刘得仁的诗歌固然不能篇篇都推陈出新,但薛能自己也做不到。人在《容斋随笔》中批评他“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薛能自视甚高,但他并没有做过大的恶事。他的结局却非常悲惨。在广明元年,许州大将周岌叛乱,薛能及其全家被残忍杀害。
薛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仕途顺利、才华横溢、自信满满,但也因此有些过于自大和狂妄。他的诗歌创作虽然受到争议,但他的某些观点和批评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悲惨结局也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