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丕为什么要给孙权封王?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后,他的儿子曹丕不仅继承了魏王的地位,更推动了汉王朝的禅位,正式宣告了汉朝的结束。对于曹丕来说,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似乎成为了其囊中之物,如同卧榻之侧,不应容许他人安然入睡。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年,曹丕却册封了孙权为吴王。这样的举动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回溯至曹操的时代,王冠与州刺史的封赐大多是自我加冕的。若非自封,往往难以获得外界的承认。曹操的魏王之称,虽在汉献帝之下,但实则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人们常言,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那么,孙权和刘备互相推荐的州刺史,在没有汉献帝的批准下,更像是一种内部的自我承认。同理,刘备的汉中王之号,也是自我加冕的。这是三国前期的常态,到了后期,王冠更是成为了常见的封号。
赤壁之战于建安十三年爆发,孙权的大胜不仅稳固了东吴的政权,更让吴国成为曹魏重视的敌人。随后的几年,魏、吴两国战事频发。关羽的进攻樊城之初战告捷,令孙权心生恐惧,随即与曹操联手,背后偷袭关羽,最终关羽兵败被杀。曹操因此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
曹丕对孙权的封王之举,实有其父曹操的先例可循。在曹魏政权刚刚禅让之际,为了内部稳定,曹丕尽量减少战事。孙权一直对曹魏政权称臣,曹丕继承王位的那年七月,孙权遣使进奉贡品。曹丕虽然率领大军征伐过吴国,但更多的是为了炫耀武力、做给汉献帝看以及检验军队。实际上,曹丕并不愿意选择战争,尤其是在孙权表现出听话的情况下。封王不仅是对孙权的嘉奖,更是为了稳定内部、避免两线作战的策略。
曹丕给孙权封王还有另一层考虑:蜀汉是曹丕的主要攻击目标。刘备已经称帝,与曹魏形成鲜明的对比。东吴虽然独立,但尚未称帝,与曹魏之间仍存在一定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曹丕希望通过封王来巩固这种关系,同时牵制蜀汉的进攻。
与此曹丕还需要应对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汉献帝的退位使得一些人心里失衡,曹丕必须有所防备。封王也是曹丕收揽人心、稳定内部的一种手段。
曹丕给孙权封王不仅是基于曹操的先例,更是出于其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一方面稳定内部、避免战争、收揽人心;另一方面牵制蜀汉、巩固与东吴的关系。这一举动展现了曹丕的高超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在三国鼎立的时期,曹魏与蜀汉的矛盾已深化为无法调和的敌对态势,而孙权,彼时仍可被视为中立的一方王国。在这大势之下,曹丕对蜀汉的防范之心必然存在,而对孙权的策略则是更为复杂的政治游戏。
刘备伐吴之际,必须分兵以应对曹魏的威胁,这无疑给孙权抗击刘备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此时的魏国按兵不动,看似置身事外,实则深谙政治游戏的规则。这样的平衡局面难以持久。毕竟,三国之间的角力是动态的,曹丕的羁縻政策与孙权的权宜之计都是暂时的策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孙权在黄初三年(公元222)闰六月打破了刘备的防线。仅仅数月之后,他便背叛了曹丕,宣告了双方之间脆弱的联盟已然瓦解。曹丕对孙权的封王之举,更像是一场政治上的博弈,而非真心实意的盟友之情。
至于刘备称帝的时机是否恰当,这一问题已超越了本文的讨论范畴。那是蜀汉国内形势所决定的决策,我们无法简单地评判其对错。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充满了变数与挑战。刘备、曹丕和孙权,三位霸主在这个大舞台上各自施展才华,演绎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而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等待后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