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北伐为何失败?殷浩最后是怎么死的?
源自东晋时代的殷浩,被朝廷征召入宫,肩负起为王朝效力的重任。当时,皇帝利用殷浩来制衡日益强大的桓温,以维护王朝的内部稳定。尽管护卫军将军劝殷浩与傅氏和解,他却坚决拒绝。公元349年,随着赵皇帝的逝世,王子们争夺王位,东晋决定趁机进行北伐。殷浩的北伐行动并不顺利。
离开之前的小小意外——从马背上跌落,似乎预示了此次征程的不顺。到达前线时,殷浩的下属无法平息投降的叛乱,晋军遭受重创。两次进攻均告失败,遭遇姚襄的反叛,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困境,殷浩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向朝廷交代。
桓温得知北伐失败的消息后,立即指责殷浩,并列举其多项罪名。殷浩不仅被剥夺了所有职务,更被流放。在流放的岁月中,殷浩忧郁而终。他的故事并未结束。
殷浩是一位博学的辩士,年轻时便以其卓越的才智闻名。有人曾问他为何当官时梦见棺材,富有时梦见粪便。他睿智地回答:官职如同腐烂的东西,故梦到与腐肉相关的棺材;金钱如粪,故梦粪。这番话为他赢得了辩手的尊重。
在被司马昱征召入伍之前,殷浩曾隐居十年。他与司马昱投缘,后者喜欢与他辩论。为了与桓温竞争,皇帝培养了殷浩。随着事态的发展,两个朝臣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尽管朋友们劝他停下来,但殷浩并未理会。随着北伐的失败,他的政治对手抓住了机会弹劾他。皇帝无奈撤销了殷浩的官职,将其流放。
被流放的三年中,殷浩受到了足够的惩罚。皇帝认为他有才华,不应浪费,遂命他恢复职位。殷浩的生涯中充满了起伏和转折。他出生于赞缨家族,擅长老庄学说和辩论。他被授予将军职位却拒绝就职,后遵照朝廷指示进攻中原,两次失败。桓温借此机会攻击他,导致殷浩被流放。
尽管遭受挫折,殷浩从未抱怨,看似听天由命。除了手写“奇怪的事情”,他没有采取过激行动。一年后,他带着家人回到京城,离别时唱了一首诗后哭泣,流露出心中的沮丧。出于政治原因,桓温想召回殷浩继续担任官员,给他发了一封信。殷浩过于重视这封信,结果不小心将空白信封当作回信寄出,令桓温失望和愤怒。
这个故事令人惊讶,后人从中提炼出“空白信封”一词,用以形容这一事件的意外和令人难以置信。殷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然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