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玉牒库,写在上面的字,直接揭露清朝
在昔日,有着一定背景的家庭,常常会专门修订家谱。家谱,又被称为族谱或宗谱,它详细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世代繁衍,以及历代重要人物的事迹。
家谱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象征和亲疏远近的指南,更是数典认祖的宝贵证明,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地位。对于名门望族而言,家谱更是他们行走江湖的底气。当身处异乡,介绍自己时,一句“我的十八代祖宗是……”便能瞬间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羡慕,获得同宗族的关照。
那么,身为皇族的爱新觉罗家族是否也有这样的皇族族谱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的族谱不仅详细严格,而且充满了高贵与尊严。想要跻身皇族族谱并不容易,修谱人会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确认你的皇族身份后,你的名字才会被记录在册。
皇族的族谱并不称为族谱,而是有着尊贵名字——“玉牒”。由于修订玉牒的工作繁琐庞大,清朝皇室规定每十年才修一次。玉牒以太祖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分为近支和旁支两系。近支的玉牒采用黄绫封面,而旁支的则使用红绫。到清朝灭亡时,皇族的玉牒已经积累了2600多册,堆满了整个库房。
这些玉牒是高度保密的,除非得到皇帝的许可,否则任何人无权查阅这份皇族档案。对于偏远的旁支皇族来说,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玉牒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何会有这样的愿望呢?因为一旦名字被记录,就意味着吃穿不愁,未来也有了保障。
在了解上了玉牒的皇族子弟能做什么之前,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八旗子弟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出生就有俸禄,长大后可以选择多种待遇优厚、轻松不累的工作,如当兵、做海关关丁、漕运漕丁、盐运盐丁、笔帖式、做官等。他们还可以进军书画戏曲等领域。
而那些名字记录在玉牒的皇族子弟,拥有的机会比八旗子弟更多,档次也更高。就像博士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区别一样。他们中的一个拉风的职业是担任御前侍卫,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由于经常在皇帝面前出现,他们有机会与皇帝熟悉,许多将军和总督等高级职位便出自这些御前侍卫。
到了1921年,溥仪修订宗室玉牒时,皇室的玉牒已经积累至七千多页,记录了十多万人的信息。我们不能说玉牒上的所有人都是只吃饭不干活的人,但大清王朝需要养活这些闲人,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清朝必然灭亡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