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不绕道赵国,迂回攻秦呢
谈及秦国的辉煌历史,各位想必都有所耳闻。秦国的霸业成就,与其所处的地利位置息息相关。沃野千里的关中之地,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而更为关键的是,秦地的天险函谷关,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六国曾多次对秦动兵,秦国总能依靠函谷关的坚韧支撑,最终化险为夷。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函谷关的易守难攻。
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六国为何选择绕过赵国,而非选择直接攻击呢?
说到赵国那条路,从地图上看似乎确实能够直接攻入秦境。当年的灵王也曾有过这样的计划。真实的路途远比想象中的艰难。
经关中、铜川、陕北延安、铜川一带,听起来似乎是一条捷径。只有真正去过那里的人才会知道这条路的艰险。黄土塬破碎、沟壑纵横、干旱贫瘠,自然环境恶劣至极,交通也相对落后。
自函谷关进入长安,一路上险阻重重,地形复杂。即使在今天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的情况下,也只有几条有限的路可以走。更何况这是在几千年前,生产条件极其落后。一支部队要想长途奔袭、翻山越岭,恐怕队伍还未翻越陕北高原就已筋疲力尽。
即使进入秦境,也只能是遭受秦军的吊打。
从给养的角度来看,绕道赵境也是一个不可行的选择。函谷关的位置巧妙,离六国的距离适中,开发时间长、交通便利,后勤保障相对没有问题。绕道赵境的话,给养将成为致命的短板。古代运输粮草主要依靠畜力人力,效率异常低下。押送给养的民夫、士兵也要消耗大量的粮草。在这样的距离之下,很可能押运的粮草仅够运输人员自己食用。而且,这条路沿途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古代行军一般沿着河流走,如果离河流过远,部队将无法持续行军作战。
保密问题也是绕道赵境的一大难题。要想打败军事实力强大的秦国,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如此规模的部队调动,能瞒得住秦国吗?六国的联军还未出赵境,秦国早已严阵以待。这样的“奇兵”如果没有突然性、攻敌所未料,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其实,六国攻不下秦国,根本原因并非在于函谷关,而是六国之间各自为战、勾心斗角、难以齐心协力。他们无法凝聚成一股绳,因此尽管六国总兵力超出秦国甚多,也拥有不世名将和战术水平极高的将领,最终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