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邪气的城门南京明城墙:修一次倒一次
谈起历史悠久的古城墙,南京明城墙的巍峨壮丽无疑会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与现今北京已不复存在的古城墙相比,南京明城墙的绝大部分仍巍然屹立,成为了南京这座古都的重要象征。
追溯其历史渊源,南京明城墙的修建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长达二十一年,最终在1388年竣工。这堵城墙的建造并非简单之事,朱元璋对其要求极为严格,甚至命令在城墙砖上刻上烧制者的名字,以确保城墙的质量。
这座城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遵循古代都城方形或矩形的设计旧制。相反,它的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蜿蜒盘桓的城墙长达35.2公里,比北京的古城墙还要长出0.7公里,外廓城的周长更是超过了60公里。
有城墙的地方必然有城门。南京的城门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里十三、外十八”。这指的是当时京城的十三座城门和外廓城的城门。虽然经过六百多年的时间,“外十八”的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内十三”的城门大多得以保存完好。
而今天笔者要重点介绍的,便是这“里十三”城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中华门。中华门是明城墙上最大的一座城门,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城堡。它刚开始被称为正南门,后来也被称为“聚宝门”,直到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
中华门的名字背后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修建中华门时,每当城墙修建到一半时总会倒塌,邪气四溢。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刘伯温。刘伯温经过实地调查后,发现了一个民谣:“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戴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门笃定得成。”
朱元璋按照刘伯温的建议找到了拥有聚宝盆的戴鼎成,向他借来了聚宝盆。在戴鼎成将聚宝盆埋压在城门基础土层下面后,城墙的修建果然顺利,城门也迅速完工。
中华门内有镇淮桥,外有长干桥。它以四道拱门贯通三道瓮城,每道门都配备有上下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如今虽然只剩下闸槽和门位,但仍然保留了古老的韵味。不仅如此,中华门内还设立了24座藏兵洞,可藏兵3000。现在的中华门已成为南京一处重要的旅游风景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站在中华门前,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沉淀。这座古老的城门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