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乐毅就在赵国 赵孝成王为何对他弃之

历史人物 2025-06-02 20:07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乐毅:战国时代的英才

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们,对乐毅这个名字必定不会陌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拥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全才。乐毅曾在战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辅佐的燕国曾强大无比,更组织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随着燕昭王的突然去世及其后继者燕惠王对乐毅的猜忌,这位英才最终离开了燕国,投入了赵国的怀抱。

虽然乐毅只打了一个大仗,但在战国史上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国伐齐的战役中,大部分是乐毅率领燕国军队完成的,尤其是攻打齐地七十余城的战争,更是乐毅亲自带领燕国军队打的。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而且乐毅不但善于治军,也擅长治国,后世常将诸葛亮与乐毅相提并论。

公元前279年,乐毅因受猜忌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九年后的长平之战,为何当时不任用乐毅为帅呢?我们来一竟。

赵孝成王对乐毅并不完全信任。虽然乐毅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他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先后在赵、魏、燕三国任职,当年在赵国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赵国的优厚待遇,选择跟随燕昭王为燕国效力。燕昭王对乐毅言听计从,给予他百分之百的信任。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对乐毅有所怀疑,导致乐毅负气出走。赵孝成王并非乐毅的伯乐,自然也不会给予他百分之百的信任。对于长平之战这样的重要战斗,赵孝成王自然会有所保留,不会交给一个外将指挥。

赵孝成王可能受到了离间计的影响,认为赵括是最佳人选。马服君赵奢在秦国的商鞅变法后第一次使秦国受挫,其地位在赵国非常高。虽然赵括名声不好,但他自幼饱读兵书,谈论兵法时更是头头是道。在李牧不能回来、赵孝成王与廉颇战术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赵括成了赵孝成王眼里最合适的人选。

赵孝成王对长平之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由于他不大懂军事,对形势的判断可能有所偏差。他对廉颇的战术理解不够深入,急于换掉廉颇。而且,他可能没有预料到赵括失败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更没想到几十万大军会就此毁于一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乐毅本人并不愿意出山。他的一生有燕昭王的赏识和出色的战绩,可以说是足够了。除非遇到明主,否则他可能只想好好养老。而且乐毅对赵国的任用外将打仗有一定的疑虑,这在当时并非没有先例。因此即便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他可能也并不会出山接受任务征战长平之战之地受沙场之上种种风云变幻所困加之彼时赵国的决策环境以及战场局势的不确定性使他更倾向于保持观望态度而非再次承担军事指挥的重任或许正是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赵孝成王最终决定不用乐毅而是选择了赵括作为长平之战的主帅但历史总是充满了未知与遗憾也许如果当时任用乐毅结果会有所不同呢?无论如何历史无法改变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学习其中的智慧与经验为未来铺路前行!尽管历史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大胆推测赵孝成王在寻求替换廉颇时的心路历程。他的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名字很可能是李牧。在李牧无法抽身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显然也考虑过另一位名将乐毅。甚至有可能,他曾派人私下拜访乐毅,却被其婉拒。赵孝成王原本就倾向于任用赵括,因此乐毅的拒绝可能并未让他坚定请其挂帅的决心。

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与错过。乐毅未能成为长平之战的主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落。想象一下,如果乐毅执掌帅印,时局或许会彻底逆转,赵国或许不会败得如此惨烈。历史没有如果,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让我们在回顾时只能感叹两大名将未能较量的遗憾。

这两位将领,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短暂闪耀却令人难以忘怀。他们的错过,不仅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历史的遗憾。试想那场可能的历史对决,两大名将的较量,将会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我们无从知晓,只能在想象中追寻那错过的辉煌。而结局,是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大战,更加让人扼腕叹息。

如今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只能为乐毅和赵国的错过感到惋惜。历史总是充满了未知和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和未知,让我们对历史充满了敬畏与好奇。我们只能感叹那时的命运交错,让两大名将未能有机会一展身手。这样的遗憾,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历史,更加敬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英雄人物。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