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去世后,已经失宠的吕雉是如何把握朝政
吕雉:从边缘到权力中心的跌宕之路
提及吕雉,这位西汉开国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似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皇,她的上位之路充满了曲折与传奇。
吕雉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在刘邦起兵反秦的日子里,她大部分时间都与丈夫聚少离多。甚至在某个时期,她不幸落入敌手,直到“垓下之战”前夕才重获自由,回到汉营。而刘邦身边已经有了众多美女,她在丈夫心中的地位早已不复当年。似乎对夺取天下的刘邦来说,她已失去了助力,甚至显得有些失宠。那么,她是如何在刘邦死后,成功掌控朝政的呢?
背后隐藏的隐形力量不可忽视。这个力量以吕雉的兄长吕泽为核心,形成了汉初的吕氏集团。尽管史料对吕雉的出身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她兄长吕泽在山东单父迅速发动起义来看,吕雉很可能是贵族后裔,而吕氏家族则可能因反抗秦国统治而逃亡至沛县。这个集团的力量在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期间,始终相对独立,不可小觑。当吕泽去世后,身为皇后的吕雉便成为这个集团的核心,凭借它的力量在朝堂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真正让吕雉走向权力中心的转折点,是刘邦的易储之举。虽然吕雉在朝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失宠,她对朝政的影响力有限。但当刘邦意图改变太子之位时,这无疑触碰到了吕雉的底线。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吕雉开始以朝中的吕氏集团为班底,拉拢朝中大臣。在这个过程中,她成功凝聚了丰沛系和功臣系的支持。再加上刘邦的默许态度,她在清除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终成功插手朝政。
刘邦的默许态度为吕后干政铺平了道路。在刘邦晚年,“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这背后都有吕后的身影。从“病榻问相”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刘邦的默许态度。他临终前,吕后询问谁可担任丞相,刘邦的回答中虽有所保留,但实则默许了吕后的参政地位。对刘邦而言,确保江山的顺利传承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即便明知吕后的野心,也必须将其留下并容许其参政。毕竟没有什么比刘盈坐稳皇位更重要了。
回顾吕雉的一生,她从一个普通的妻子逐渐走向权力的巅峰,背后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她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与努力的结果,更是历史的必然。刘盈的朝政之梦破碎,吕后成为朝廷实际掌控者
汉高祖刘邦的晚年布局可谓精妙,他设想的“内廷外廷相互牵制,外有刘姓诸王为屏障”的制度,理论上足以让性格有缺陷的刘盈稳稳地坐在皇位上。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变数,超出了刘邦的预料。
刘邦驾崩后,刘盈顺利登基,吕后也开始临朝听政。这位母亲眼见儿子坐上了皇位,开始清算过去的恩怨。她首先囚禁了戚夫人,接着将刘如意诱入京城。尽管刘盈尽力维护,但吕后仍找机会将刘如意杀害,更将戚夫人折磨成“人彘”。
之后,吕后甚至带着刘盈参观自己的“作品”。刘盈见到戚夫人的悲惨情景,受到了极大的惊吓,对吕后的残忍行为感到难以置信。这场冲击使他大病一场,之后他对吕后说,“这种行径非人所为。我作为你的儿子,终究无法治理天下。”从此,他开始不理朝政。
皇帝的不理朝政,自然使得临朝听政的吕后以太后之尊,顺理成章地担起治理天下的责任,朝政大权就此落入吕后手中。
吕后以朝中的吕氏集团为根基,借助易储之事培植自己的势力。再加上刘邦晚年的默许,以及刘盈即位后的消极态度,吕后成功地从一位失宠的皇后转变为朝廷的实际掌控者,大权在握。
她的上位之路充满了权力与斗争,从被忽视到成为朝廷的核心,吕后的故事成为了后世研究的案例,展示了权力、家族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经历也揭示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多变,让人不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