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伪造诏赐死蒙恬和扶苏 为什么他们手握重兵
介绍扶苏与蒙恬等死之谜:为何手握重兵却不反抗?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令人费解,特别是那些看似充满矛盾与疑惑的事件。当我们回首大秦时代,不禁会问,为何手握重兵的扶苏与蒙恬会选择等死,而不是奋起反抗?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拥有刚毅的性格、勇武的精神和仁爱之心。他本是最有资格成为第二代皇帝的候选人。因为与秦始皇的意见相左,他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咸阳,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蒙恬是秦国的名将后代,天资聪明,从小立志报效国家。他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将匈奴赶出了华夏之地,并修建了长城,阻挡了匈奴的南侵。
在秦始皇东巡的路上病逝后,胡亥、赵高、李斯等人合谋,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将扶苏和蒙恬赐死。诏书中充满了指责和误解,让扶苏和蒙恬无法反驳。接到诏书后,扶苏只得含恨自杀,蒙恬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那么,为何扶苏和蒙恬在接到赐死诏书后没有选择反抗呢?
扶苏的自杀,源于他的性格。他性格仁义,为人忠孝,认为父命如天。他接到诏书后,认为这是一种神密的命令,无法辨别真伪。而且,他对父亲的威严深为敬畏,认为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他在悲愤中选择了自杀。至于造反,扶苏既不敢也不会。他的不反,源于他的性格和忠诚。
而蒙恬之所以不反,则是因为他的忠贞。他知道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和依赖。蒙家世代为秦将,对秦的忠心是家传家教。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杀敌保国、效忠秦王(皇)。他对秦始皇的忠心起了关键作用,使他选择了服从赐死诏书而不是反抗。
有人可能会提到虎符制度。确实,虎符是皇帝和将领之间的信任象征,是调动军队的重要信物。但蒙恬的情况特殊,他在北方戍边,面对的敌人是匈奴,而不是国内的反叛势力。如果因为等待虎符而错失战机,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虎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素。
扶苏和蒙恬之所以选择等死而不是反抗,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忠诚和对秦始皇的信任。他们面临的困境并非简单的黑白是非问题,而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性所致。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