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拥兵百万是真的吗 左良玉为什么不救驾崇
在明末的动荡时期,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如破竹之势逼近北京,崇祯帝焦虑不安,急诏天下勤王,并点名地方实力派将领入卫北京。其中,左良玉、吴三桂等将领都是崇祯帝的重点依赖。
左良玉,被誉为拥有百万大军的地方实力派将领,虽然史书记载其兵力或有些夸大,但手中掌握五六十万大军应是事实。而吴三桂的关辽军队,虽然数量略少,但战斗力不容小觑。尴尬的是,除了实力较弱的唐通带领八千人到达北京外,其他将领大都借故推托,左良玉拖延时间,刘泽清更是直接谎称受伤拒不奉诏。
吴三桂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他确实奉诏入京了,但尚未到达北京时,京城已陷。关于这点,有人认为是吴三桂不想为已是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卖命,故意拖延进军速度以争取最大利益化;也有人认为他因从宁远撤兵并带大量百姓入关而耽误了进军速度。但参考吴三桂后来的举动,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那么,为何这些将领选择见死不救呢?
一是明末军队开始军阀化,朝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到了王朝末年,为了镇压地方起义军,朝廷不得不放权。而且明末国库空虚,经常性拖欠军饷,军队对朝廷的忠心自然大打折扣。将领掌握了实际权力后,更不愿意军队在战争中被损耗,尤其是这种非守卫本土的战争,因为一旦耗尽,他们的荣华富贵将不复存在。当时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更没人听从朝廷命令。
二是崇祯帝的自毁长城之举让这些将领选择壁上观。虽然军队已军阀化,但地方将领也曾受过朝廷恩惠。崇祯帝的作为是一大关键: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极度不信任武将,导致忠心的将领没有好下场。如名将袁崇焕,虽率领军队前来支援北京,却遭下狱处死。唐通率领八千人到达北京后,虽得崇祯帝慰问并赏银犒军,但因不信任武将的原因,被派监军太监与之一同守关,结果监军太监投降,唐通也选择了投降。崇祯帝的行为让将领们害怕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场,所以选择了见死不救。虽然这点让人不齿,但不得不说崇祯帝的风骨虽让人钦佩,但驭人之术确实差得太远。
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帝的作为和决策对整个明朝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不信任和错误决策导致了大部分将领的见死不救,最终落得自缢的凄凉下场。这一历史事件让人深思君主如何在危机时刻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