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圣诞节:民众逛百货、通宵跳舞、吃大菜

历史人物 2025-04-02 19:14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上海,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因其较早的开放姿态,成为了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大门。圣诞节,这一欧美盛行的节日,正是在上海得以生根发芽,并风靡全国。早在清末上海开埠之初,租界内的洋人度假、装饰和举行弥撒等习俗,引起了上海人民的注意和好奇。尽管当时人们对圣诞节的了解存在偏差,如将其误称为“外国冬至”,但这并不妨碍其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到了20世纪20年代,圣诞节成为了一场全民狂欢。上海作为这场狂欢的中心,节日氛围愈发浓厚。爱国人士利用这一节日宣扬“和平”、“博爱”和“牺牲”的革命精神。就连长沙海关的工作人员也在圣诞节这一天被允许休假,感受节日氛围。圣诞节开始风靡一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30年代,圣诞节已经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庆祝活动。逛百货商店、通宵跳舞、品尝西式美食成为了主要的狂欢方式。在南京,大学生们聚集在学校体育馆里猜谜、唱歌,享受节日的快乐。教堂里张灯结彩,人们虽然不一定清楚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和仪式流程,但他们依然会模仿外国人唱诗祷告,融入这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除了人们的狂欢之外,精明的商家也发现了圣诞节的商业价值。他们开始利用圣诞节进行商品促销,试图将其打造成一个“购物节”。在圣诞节前几天,商家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窗户上贴满了促销宣传告示。甚至中华图书馆刊发了“介绍圣诞礼物”的广告,推销名人字画。湖南的《大公报》也推出了各类商品推荐,从肥皂、到跌打药等商品都搭上了圣诞节的顺风车,纷纷在报纸上发布打折信息吸引消费者。

圣诞节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融入,不仅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这一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狂欢,也成为了商家们促销的契机。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交融、时代变迁的生动缩影。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