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歌只存活了6天 这算是最短命的国歌

历史人物 2025-04-02 14:20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在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绵延了两千多年。那时,我们的对外交往并不频繁,国歌这一概念尚未诞生。直到清王朝,因外交的需要,才第一次有了国歌的诞生。

驻英大使曾纪泽,在外交舞台上见证了西方国家的国歌在公共礼仪场合的演奏。他被这一仪式深深打动,并意识到清帝国也应拥有本国的国歌。他特地上奏朝廷,呈递了一部《国乐草案》,然而并未得到批准。

在1896年,清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赴西洋访问。在一次欢迎仪式上,本应演奏中国国歌,然而李鸿章却未曾听说过国歌这一概念,倍感尴尬。事发突然,李鸿章的参议们临时起意,找到了一首适合清的七绝诗,经过改编和古曲配乐,作为国歌临时使用。这首替代国歌的诗描述了皇宫的壮丽景象和太平盛世的愿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这首曲子后来被称为《堂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宣统二年(1910年),曹广权曾赴日本考察音乐。他深刻认识到各国都高度重视国乐,于是他向朝廷提出制定专属国乐的必要性。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凝聚人心,他奏请朝廷重视礼乐建设。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清终于正式制定了名为《巩金瓯》的国歌。这首歌由著名思想家严复作词、皇室成员傅侗作曲。歌词虽采用文言文写成,语言晦涩难懂,但寓意十分美好:“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庆幸生于清平盛世。”这首国歌在颁布仅六天后面临武昌起义的挑战,虽然寿命短暂,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和产物,已经载入了史册。虽然这首国歌名不见经传,但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情感,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进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