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在长平之战中,为什么没有办法突破白起的

历史人物 2025-04-02 02:40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欢迎来到奇秘网,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长平之战。这个故事一直是我们国家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被误导了。从战略角度来看,长平之战一开始赵国一方的老将表现得相当出色,采取了守势战略,使敌方陷入被动状态。整个国家在战略上非常被动,秦国拥有八百里秦川和蜀中天府之国等得天独厚的条件,长平之战胜利后却多年不敢出秦关。赵国有什么呢?拿什么与秦国的名将廉颇和白起相抗衡呢?

这个时候,最应该支援赵国的就是楚国和齐国。尤其是齐国,作为战国时期的土豪国家,拥有鱼盐之利,向赵国提供援助要比楚国方便得多。齐国却袖手旁观,甚至嘲笑赵国,还梦想着东西二帝的美梦。赵国陷入了绝境,决心背水一战。尽管老将廉颇不愿意接受这个战略转换的任务,但年轻的赵括却勇敢地挑起了大梁。后世对他最大的批评是他缺乏实际的战场经验。出击时只留了一些老弱病残看守大营和粮库。但是考虑到赵国的困境已经走投无路,还有必要留大营吗?粮库里还能有多少粮食呢?

整个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处境十分被动。赵括真正的任务或他自己的策略是钻进白起的陷阱,背死一战,熬垮对方去寻找可能的胜利机会。地利上的被动导致了赵国的失败。尽管秦国确实在这场战争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战后二十年没能出关。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赵括面对的困境和无奈。他面对的不仅仅是白起一个人的防御体系,还有廉颇的防御体系与之相辅相成。即使换成老廉颇或者武安君自己亲自上阵也无法打破这个僵局。赵括所做出的决定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他的失败并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整个赵国面临的困境和无奈的结果。总的来说长平之战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奈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