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只是个庸君吗?其实是他比较仁慈
历史人物 2025-04-01 17:01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刘禅,小名阿斗,在中国历史上,他被誉为弱智和懦弱的代表。
据《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刘禅在继位后,将内外大权悉数交给诸葛亮,自己仅保留祭祀祖宗的权力。实际上,在刘禅执政时期,他并未真正行使过重大决策权,甘愿处于傀儡地位。
对于一位皇帝而言,知道自己的无能并甘心放弃权力,也算是一种明智之举。历史上的许多糊涂皇帝,往往不自知,盲目自信,独断专行,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相较于这些皇帝,刘禅的放弃,反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内耗。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所言,“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这一评价颇为中肯。
刘禅的“大事不糊涂”并非体现在日常政事上,而是体现在他举国投降的决策上。他知道,偏安一隅的蜀国并非魏国的对手,长期的军事对抗只会消耗国力,对百姓并无益处。面对大兵压境,刘禅在听取大臣意见后,选择了投降魏国。这一决策虽备受争议,但刘禅的思维清晰,具有战略眼光。他明白,继续抵抗只会让全城流血,玉石俱焚,而保全百姓的性命更为重要。
投降后的刘禅,在一次宴会上的答问成为历史的笑谈。这背后的真相是亡国之君寄人篱下、性命难保的困境。刘禅的应对之语虽令人捧腹,却也是他自我保全的聪明之举。试想,如果真像郤正希望的那样放归四川,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历史上的小说家往往从维护皇家正统的角度出发,将刘禅描绘成弱智懦夫的形象。真正站在百姓生死角度看待问题的人,或许能够理解刘禅背后的无奈与智慧。
投降敌人是耻辱的,丢失祖宗江山更是耻辱的。自己背负耻辱而让百姓免于涂炭,这样的皇帝是难得的。也许正是乐不思蜀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刘禅自我保全的大智慧。
上一篇:朱元璋逼死傅友德,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历史
- 刘禅真的只是个庸君吗?其实是他比较仁慈
- 朱元璋逼死傅友德,背后到底什么原因?
- 为什么慈禧太后吃饭一道菜只吃三口?
- 魏惠王执政期间,采取了哪些为政举措?
- 赵仙郎:宋徽宗赵佶第二十三女,在金朝二皇子
- 楚平王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登上
- 曹丕生前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曹丕为什么活到40岁
- 康熙死后雍正立即处死康熙的心腹 雍正为什么要
- 曹丕篡位忠于汉室的大臣怎么办 他们为什么不投
- 中国古代最危险时刻 全国人口不足千万
- 曹皇后为什么要废掉赵曙?成功了吗?
- 惇妃汪氏在后宫是什么地位?冷落十年后因生下
- 鬼节的由来:农历7月鬼开门怎么流传下来的?
- 晏婴是什么人?博闻强识,敢于直谏
- 单雄信为何宁死也不辅佐英主?他们竟有这样纠
- 后宫嫔妃来月事为拒绝皇帝 一夜竟想出这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