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学者在内蒙古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阿拉伯战马
中德两国的岩画研究专家近期联手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北麓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展开,揭开了一幅距今超过两千年的阿拉伯战马岩画的神秘面纱。这一重大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北方草原马文化的认知,而且为我们揭示了马文化起源、交流与发展的深层次线索。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所长吴甲才透露,这一令人惊奇的岩画是在与德国岩画学会及德国古脊椎动物研究专家的合作中,在十多幅人与动物的岩画中意外发现的。画面中的阿拉伯马形态优雅,身体圆润、线条流畅,昂首挺胸的姿态透出一股高傲的气质。这是阿拉伯世界名马的典型特征。
吴甲才详细描述了岩画中的阿拉伯马的形象:身高十七厘米,长四十二厘米,身披征战时的披甲,足踏战靴。披甲呈平铺背迭式,前颈、后胯、腿肚下均有宽带皮绳扣固,马下腹的佩饰更是显得精致非凡。经过技术手段的测定,这些岩画的刻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0年左右,属于匈奴与东胡之战时期。
那么,为什么阿拉伯马的踪影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内蒙古草原上呢?专家们认为,这些岩画反映了匈奴与东胡两大北方部族征战时期的真实情景。当时,匈奴可能与西亚、北非等地有贸易往来,他们将交换来的阿拉伯马用作将帅战骑或可汗出行仪仗。这一历史事实在鄂尔多斯青铜件、陶俑等文物中得到了佐证。
吴甲才进一步追溯了阿拉伯马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亚述帝国利用撅嘴马在欧亚大陆上征战,到公元前4世纪斯基泰文化时期,撅嘴马战骑大量出现,这种马一直延续到阿拉伯帝国时代,被称为阿拉伯马。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使得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在岩画中留下了阿拉伯马的足迹。
这一重大发现无疑为世人揭示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事实。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让我们一同期待更多关于中国岩画的发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