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早期安徽欧盘窑址陶工的生活史
近年来,国际生物考古界的新焦点在于通过人体硬组织(骨与牙)的多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生活史。尽管高等级人群的生活史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社会底层人群,尤其是陶工这样的工匠,我们对其了解仍然有限。
在中国,古陶瓷是辉煌文明的体现。位于安徽萧县的隋唐欧盘窑址,为我们揭示陶工的生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胡耀武教授课题组与多方合作,对欧盘窑址M1墓的人骨进行了综合分析,于2019年8月28日将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报告》。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欧盘窑址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该窑址中,唯一墓葬M1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骨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陶工的生活、健康状况及生存压力。
根据考古资料,该墓葬位于欧盘窑内,靠近工作坊。人骨的测年结果表明,该个体生活于隋唐时期,与窑的使用年限相符。通过人骨的病理观察,我们发现其患有骨关节炎等病状,可能与其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有关。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和测年证据,我们推断该个体很可能就是在欧盘窑工作的陶工。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通过多组织、多稳定同位素分析,我们揭示了该个体从哺乳到死亡数年前的生活史。其食物来源、断奶时间、生存方式变迁以及可能的迁徙活动均得以呈现。这无疑为我们揭开隐藏在人类硬组织中的个体生活史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次研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陶工生活史的独特视角,也展示了骨传记在考古、历史和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更多类似研究的开展,将有望更全面地揭示工匠的生活轨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的缔造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资助。更多关于隋唐早期安徽欧盘窑址陶工的生活史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奇技网频道,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关于人类历史的发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