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点名垄断性国企近亲繁殖
近年来,垄断性国企中一种被称为“近亲繁殖”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现象不仅引发了公平就业和国企治理的担忧,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一顽疾。
一、现象特征与行业分布
这股风潮主要集中在我们引以为傲的金融、电信、电力等垄断性行业。这些行业由于资源集中、利润丰厚,成为了“近亲繁殖”现象的温床。以中央巡视组的一次发现为例,中石油、中海油等9家央企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管理的干部中,有约32%的人员的亲属在系统内任职。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更是让人忧虑,领导干部通过亲属关系在系统内形成利益链条,岗位世袭化、权力裙带化已经成为常态,这不仅破坏了就业公平,还滋生了腐败风险。
二、隐蔽化的操作手段
随着招聘制度的不断完善,“近亲繁殖”现象的违规手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规避制度约束,一些企业开始量身定制招聘条件,设置与岗位无关的个性要求,进行“个人简历式”的定向招聘。跨单位利益交换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手段,同一领域的国企之间通过“交叉安排”或“条件互换”,帮助领导子女进入对方单位。更有甚者,通过伪造履历和绕道进人等方式,使亲属绕过正常的招录程序,进入企业任职。
三、制度约束与执行难点
国家对于“近亲繁殖”现象早已出手,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从2001年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职和公务回避暂行规定》到2019年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再到各行业发布的招聘管理办法,都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亲属任职回避。尽管制度框架已经较为完善,但部分单位仍然通过异地调动、岗位临时调整等方式规避监管,暴露出监督机制不健全和问责力度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近亲繁殖”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近亲繁殖”现象不仅是国企选人用人的管理漏洞,更是垄断行业权力监督的深层矛盾体现。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加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建立跨部门的联合监督机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监督意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国企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