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机房建设方案
一、模块化设计的总体规划框架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定位高端、具备极高可用性的数据中心,其Tier等级达到III+/IV级,设计容量首期超过500机架,同时预留了丰富的扩展空间。在这片土地的选址上,我们慎之又慎,避开地震带和洪涝区,确保数据中心的稳定与安全。我们还关注网络枢纽和能源保障,确保主干网络接入点的距离不超过5km,同时采用双路市电和10kV变电站的双重保障。我们还致力于优化PUE,通过液冷和AI温控系统的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二、创新的基础设施设计
我们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计充满创新,采用先进的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安防系统和网络架构。其中,UPS采用2N架构并配备飞轮储能技术,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制冷系统采用间接蒸发冷却和冷板液冷混合架构,保证设备的冷却效果。我们的安防系统采用三维激光周界和生物识别准入技术,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网络架构则采用400G Spine-Leaf CLOS架构和全光交叉连接技术,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所有这些系统都采用了冗余设计,确保数据中心的高可用性。
三、智能运维体系的建设
为了实现对数据中心的智能化运维,我们建立了DCIM监控平台,实现实时能效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追踪和AI故障预测系统。当出现故障时,我们的系统会自动生成工单并派遣维护人员进行远程维护支持。这一智能运维体系能够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
四、关键实施节点的把握
数据中心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关键实施节点,包括土建阶段、机电安装阶段和验证测试阶段。在土建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抗震结构加固和防电磁屏蔽室建设。在机电安装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模块化UPS组网测试和冷通道封闭压力测试。在验证测试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满负荷压力测试和灾难切换演练。只有把握好这些关键节点,才能确保数据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
特别提示:新建IDC应预留液冷快速接口、算力网络边缘接入点和碳足迹监测系统。我们推荐采用模块化架构实现快速部署,并通过智能运维系统降低运营成本。为了更好地控制建设风险,建议采用EPC总包模式进行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