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鷟:考中科举七八次的学霸,他后来人生如何

未解之谜 2025-06-02 14:16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是读书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其难度极大。每年录取的人数极为有限,因此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味着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已属不易。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有一位奇才横空出世,他就是张鷟。

张鷟的生涯始于他儿时的梦境,梦中一只紫羽大鸟飞入家中,徘徊不去。爷爷解读此梦,称鸟为鸑鷟,是凤凰的辅弼之臣,预示他将来会成为宰相辅佐朝廷。于是,张鷟以鷟为名,决心以文章辅佐朝廷。

约在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张鷟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出色的表现,高中进士。主考官骞味道对他的评价极高,称“如此生,天下无双”。科举考试只是取得了入仕资格,接下来还需在吏部参加铨选。张鷟曾遭遇守选的困境,在家待业两年未得到朝廷召唤。

幸运的是,唐代科举除常举外,还有制举这一特别为卓越人才开设的入仕通道。制举不需要经过吏部铨选和守选,可直接授予官职。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朝廷因改革难题决定举行制举考试。张鷟参加了其中的“”科目,先后出任两个县的县尉,负责处理县内司法事务。

在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任期届满后往往需要等待数年才能再次任职。参加制举考试的官员却可连续任职或升迁。张鷟通过制举考试多次获得连任机会,甚至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左右升至长安县尉。三年后,得到吏部侍郎刘奇的赏识,升任御史台监察御史,后外放为处州司仓参军。

张鷟的文章名动天下,甚至惊动了东可汗默啜。在武则天时期,默啜曾问马仙童关于张鷟的情况,得知他被贬至柳州后连连叹气,“国有此人不用,无能为也”。四年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辟后张鷟经过一系列制举考试,最终升至平昌县县令。

随着大唐从混乱中走出,进入睿宗拨乱反正和玄宗时代,张鷟的境遇有所改善。他回到长安,进入岐王府任参军。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他参加了制举中的“”科,升任鸿胪寺鸿胪丞,终于进入六品以上中高级官员序列。不久因天下大赦,张鷟的级别升到五品,最终升任吏部侍郎,成为台省大员,实现了爷爷为他描绘的宰辅梦。

张鷟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他还是中国传世最早的判词和史料价值颇高的《朝野佥载》的作者。他以文章瑞于明廷,实现了自己的宰辅梦。他的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是唐朝科举制度的杰出代表。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一位被人们称为“青钱学士”的张鷟。他的名字和文章如同铜钱一般,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人们纷纷赞誉他的文章,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文人墨客,都对他赞不绝口。他的名声甚至远播海外,每当外国使者来访,都会带着重金来购买他的文章。这种盛况,无疑彰显了张鷟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张鷟的性格却较为急躁,总梦想着一夜成名,一步登天。这在官场中是一大忌讳,因为朝廷需要的是勤勉踏实的人。他的私生活也颇为丰富,甚至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小说《游仙窟》。这些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引起了朝廷重臣的不满和轻视。特别是姚崇等人主导的“吏治派”,在张鷟身上看不到他们提倡的实干精神和社会道德风尚,自然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担心张鷟的浮华作风和文才可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加之张鷟担任吏部侍郎这一重要职务,掌控着选人用人的大权,“吏治派”为了统一朝堂,必然要将他清除掉。

张鷟就这样陷入了困境。御史弹劾他在文章中讥讽朝政,并诬告他在巡视江南时收受贿赂。于是他被贬到了临桂县当县尉。他的仕途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从最初的县尉到后来的临桂县县尉,仿佛人生又回到了起点。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打击,张鷟始终依靠自己的文章才华考中制举而获得升迁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在唐朝选拔人才和个人实现梦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张鷟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波折。他经历了从被赞誉到被贬低的转变,也见证了唐朝的兴盛和衰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科举等公考制度下,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治理需求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广纳天下英才共同助力国家的繁荣昌盛,才能实现真正的梦想和成就。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性格和私生活在官场中的重要性,勤勉踏实、正直无私的品质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张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