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而不直接杀了他呢?
南中故事
蜀国的南中地区,包括越靣郡、益州郡、永昌郡和牂牁郡,位于现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这里除了汉族,还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统称为“西南彝”。自秦汉以来,由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常有反抗活动。
后主建兴元年(223年),随着益州郡大闿的叛乱,南中地区的局势变得紧张。雍闿诱使永昌郡人孟获煽动各族群众叛蜀,紧接着越靣郡的叟族首领高定元、牂牁郡的太守朱褒等也相继响应。南中的叛乱局面对于刚刚经历夷陵之战失败的蜀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蜀汉的刘备病重,将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彰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诸葛亮深感责任重大,誓言竭尽全力辅佐刘禅。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刘禅即位。不论大小事务,诸葛亮都亲自决策,致力于治理国家,希望使蜀汉兴盛。南中的叛乱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内政,亲自出征。
在出发前,诸葛亮与好友马谡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马谡建议诸葛亮注重攻心战术,让南人心服口服才能真正实现一劳永逸。诸葛亮的深谋远虑与马谡的睿智建议相得益彰。
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士气高昂,战事顺利展开。他们先消灭了高定元的叛军,占领了越靣郡。随后,东路的马忠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尽管中路李恢一度处境险恶,但他们成功击败了叛军,与东西两路大军相互呼应。
在进军过程中,诸葛亮了解到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在南中群众中很有威望。他想起马谡的建议,决定争取孟获的归降。诸葛亮下令只许活捉孟获,不能伤害他。
诸葛亮善于用计,他的军队在与孟获军队的交锋时故意败退,诱使孟获追击,最终活捉了孟获。在大营里,诸葛亮立刻给孟获松绑,耐心劝说他归降。他深知只有让南中的人心悦诚服,才能真正实现南中的安定和蜀汉的兴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像孟获这样的本地领袖的支持和合作。在古老的蜀地,一场智慧的较量正在上演。孟获,南中的豪杰,因一时的疏忽,败在了诸葛孔明的智谋之下。他并未因此心悦诚服。诸葛孔明并未强制他屈服,而是带着他,在马背上领略了蜀军的雄壮阵容。
孟获带着傲慢与不屑,评价蜀军不过是如此。孔明只是淡然一笑,他知道,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孟获逃回自己的部落,重整旗鼓,扎寨于泸水。他请来了两洞元帅助力,并决心坚守天险,等待蜀军自行退兵。
孔明却早有妙计。他命令军士在树林中扎寨避暑,又派出精兵悄悄渡河,截断蛮兵的粮草。孟获自以为万无一失,每天饮酒作乐,却未曾料到蜀军已经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
孟获得知粮草被夺的消息,大为震怒。他对武士下令重打董荼那,却未能消除心中的怨气。董荼那心怀怨恨,趁机将孟获绑了去见孔明。孔明并未满足于此,他让孟获亲自观看蜀军的精兵粮草后,再次释放了他。
孟获并未死心。他与弟弟孟优密谋,计划向孔明献宝,趁机杀之。这一切都被马谡识破,孔明更是大笑应对,他在酒中下毒,让孟优等蛮人自食其果。当晚,孟获率军冲入军中,却发现上了当,他的士兵全部烂醉如泥。孟获一人逃往沪水,又被马岱擒获。
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捉放的孟获并未真正服气。他借来了牌丁军,再次挑战蜀兵。孔明的智谋再次让他大败。孟获被捉后仍然不服,于是又被放回去。此后,他更是屡次挑战,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七次被捉后,孟获终于心服口服地说出:“丞相的智谋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有人质疑为何不放官吏统治南中地区。诸葛亮回答:“我们派官吏来没有好处只有不便之处。”他深知留下官吏和军队会带来诸多不便和冲突。因此他选择让各部落自行管理自己的地区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又促进了汉人与各部落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明智之举得到了长久的和平与繁荣的回报为蜀汉的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