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时,刘禅为何拒绝霍弋的救援
蜀汉怀帝时期的历史悲剧:一路投降与一路坚守的对比
蜀汉怀帝,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他的时代,是一段充满悲剧与英雄主义的历史。公元263年,三路魏军大举进攻蜀汉,其中邓艾率军三万,悄悄从小道奇袭蜀汉。在这场巨大的危机面前,蜀汉的命运显得岌岌可危。
当邓艾大军进入江油,一路获得补给,并在绵竹击败了父子后,成都已经失去了屏障。此时的刘禅选择了投降,蜀汉就此走向了灭亡。在这场灾难中,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现实的绝望放弃,另一种则是坚守到最后的英勇抵抗。
当时,统领南中诸郡的霍弋手中尚有一支兵力。听闻成都危急,他立刻准备率军支援。刘禅听信宦官谗言,认为成都固若金汤,魏军无法攻入,于是拒绝了霍弋的支援请求。就这样,蜀汉失去了一次可能扭转乾坤的机会。
《汉晋春秋》中记载,霍弋对于魏军的来袭感到震惊,他渴望前往成都支援。后主刘禅却认为防备已经足够,不允许他前来。与此诸葛瞻放弃了有利地形,未能抵挡住邓艾的进攻,最终被其野战军击败,诸葛瞻父子战死。
邓艾攻陷绵竹后,大军继续向前,进入平原地带。成都再无险可守。在听信大臣谯周的建议后,刘禅选择了投降。他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却力劝其父奋力抵抗。尽管刘禅没有听从,但刘谌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骨气,他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子女,自杀殉国,宁死不屈。
霍弋在听到刘禅投降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穿上丧服,吊祭三天。他的部下劝他立即投降,但他表示需要确认刘禅的安危后才会做出决定。如果魏军善待刘禅,他就会投降;否则,他会誓死抵抗。后来得知刘禅受到魏军的善待,霍弋才选择投降。
如果刘禅当初同意霍弋率南中的军队救援成都,那么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了决策的重要性以及错误的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可惜的的是刘禅听信谗言导致错失良机蜀汉二世而亡最终走向了灭亡。在这场历史的大舞台上有人选择了退缩有人选择了坚守他们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注脚也成为后人永远的谈资和反思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