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翻译(江南逢李龟年原文及翻译注释
江南逢李龟年翻译唐诗,一时兴起,便作了一首《长恨歌传奇·杨贵妃之死”。这首诗的题目叫《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看血泪相和流。)。诗中的贵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她的死,成为千古绝唱。而这首诗,正是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的唐玄宗已经逃蜀地,在马嵬坡被士兵逼迫自杀,而杨玉环也随之自缢身亡。
一、江上逢李龟年的意思?
江南逢李龟年的意思就是说在江南又看见了李桂莲,这是杜甫的一首诗
二、江南逢李龟年寻常几度的含义?
寻常和几度,都是经常的意思。主要是说当年盛唐时,李龟年在达官贵人府里经常演奏演出,而那时杜甫也常常出入这些权贵之家,有一种缅怀旧日时光的美好,也反衬出今日在江南之落寞。先后形成了鲜明对照。
寻常就是经常几度,就是多次。说明了李龟年经常出入大户人家演奏,也与后文流落江南进行对比。
三、逢李龟年唐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四、江南逢李龟年 格律?
优质答案1
《江南逢李龟年》是一首七言绝句。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遇见了你。
优质答案2
诗为七言绝句,杜甫与友人阔别四十年后在长沙偶然重逢,感慨万千。
优质答案3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的诗,从格律上来看,是一首七绝。
五、怎样鉴赏杜甫千古名篇《江南逢李龟年》?
优质答案1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流落江南之时,诗人因偶遇当时的音乐大家李龟年,感慨万千,遂而作诗以赠。
诗歌乍看是一首偶遇故人之作,但通过凝练简洁的语言却道出了人生的沧桑变化与世道的兴衰治乱,情感郁勃深沉,可谓言浅意深,被称为杜甫的七绝压卷之作,
我个人认为诗歌最值得品味的地方是诗歌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巧妙的生成了情感体验。
诗歌首二句突出的是空间感受,但交织着时间体验。一开始就回溯到数十年前的李龟年的人生际遇,但突出的是空间感受,又伏着作者当年是何境遇的问题。
后二句虽然是由江南的空间过渡到末句的落花时节的时间,却整体突出了时间体验。
乍看此诗并无特别之处,时间上无非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单线结构,空间上也是由长安到江南的单向转移。
但表达上却委曲婉转,让人想到司空徒《二十四诗品》中“委曲”品所言“似往已回,如幽匪藏”之语。
岐王与崔九,在杜甫与李龟年江南相逢的此时早已做古数十年,但李龟年当年出没于二位权豪门第的故事却鲜活地出现在诗人的记忆当中。
这简单的时空回顾却没有那么简单,它能引发出更大的时空想象,岐王李范曾与玉真公主全
助力让王维成为科举魁首,这想来是让作者羡慕不已的操作。
而崔涤则是唐玄宗十分信任的殿中监,见到皇帝的机会特别的多。
如果得到他们的赏识,想来杜甫在长安也不至于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凄苦拜谒生活。
从“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可以进一步联想到那至高无上的“庙堂”,这是杜甫一生想要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理想的政治空间想象,也是他沉潜在潜意识中的愿望,在见到李龟年时被激发了出来。
在李龟年戴着明星光环大受欢迎时,杜甫也是一个以“班杨”之才出现于翰墨场的少年俊才,这是属于他们的最灿烂的时光。
这应该也是杜甫当下对过往年华最美好时光的深刻时间感受。
但相遇,二人的境遇竟又出奇般的相似,才名仍在,却都是落泊江南,不同的是当年的小杜变成了现在的老杜,而小李也变成老李了。
江南的空间意象也有一个转换过程,“正是”二字的作用可谓机巧天成。
所谓的“江南好风景”应是在最美的时节来到江南欣赏最美的风景。
而如今却是真正到了好风景的江南之地,却是在落花时节,看的却是满地花殇,这与乱后的盛世不在,人事飘零何其相近,想来相逢的二人只能凄然对望,无语凝噎了。真是“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值得一说的还有,因为杜甫这首诗,“江南”与“李龟年”组成一种特定的连用意象,代表着凄凉伤感的情绪。如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宋末元初·戴表元《感旧歌者》)
今日岐王宾客尽,江南谁识李龟年。(明代高启《闻旧教坊人歌》)
取次江南好风景,莫教肠断李龟年。(明末清初·钱谦益《村庄红豆花诗》)
如弹尽凄凉天宝曲,江南愁杀李龟年。(清代包彬《金陵感怀》)
流落江南杜工部,他乡又遇李龟年!(清代许南英《口占赠台人张端吉》)等等,
由此可见,杜甫此诗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于这首诗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杜甫所写。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里说“盖岐王死时,与崔滁死时,年尚幼。又甫天宝乱后,未尝至江南也。”宋代胡元任的《渔隐诗评丛话》亦主张这个说法。
,更多的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所作无疑,且是杜甫绝句中的压卷之作。
如蘅塘退士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评此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杜诗镜铨》亦云“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有关于杜甫到底在何地得逢李龟年也存在争议,有些赏析并不对江南做更多地考证,江南只做泛指。
不过据上文姚宽所提到的,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并没到过江南,这个江南显然另有所指,大概是认为江南应属江苏一带。
但实际上从先秦时起湖南湖北与江西一带就被称为江南,屈原被顷襄王流放时的地点即是江南。
古诗中的“江南”亦多有与“潇湘”“湘水”等词联用,如南北朝刘义恭有《艳歌行》首二句“江南游湘妃,窈窕汉滨女”,
沈约《江南曲》“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
隋代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贾谊长沙国,屈平湘水滨。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
唐代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这些诗歌都充分说明了江南在当时亦被诗人用来指代湖湘之地。
那李龟年避乱到达的江南是否是杜甫买舟出川后所到达的江南呢?
《全唐诗话》有载“禄山之乱,李龟年奔放江潭“并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王维的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著名的《相思》。
范摅《云溪友议》言“明皇幸岷山,伶官奔走,李龟年奔迫江潭,甫以诗赠龟年”。
江潭,屈原曾被流放之地,自然指的是荆湘一带。关于具体的地点,有人说是荆州,有人说是长沙,笔者以为应在两可之间。潭,长沙的古称,那么李龟年流落在长沙也是可能的。
至于杜甫与李龟年如何认识的?
按姚宽的说法,以及宋代胡元任的《渔隐诗评丛话》所云“岐王开元十四年薨,崔涤亦卒于开元中,是时子美方十五岁。”十五岁的杜甫应还在读万卷书的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始行万里路的漫游生活,也就没有到过长安。杜甫想来是不可能与李龟年相识于岐王与崔九这两位权豪的门第。
但杜甫也是有机会认识李龟年,杜甫年少生活在东都洛阳,因年少有才,所以“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而李龟年“恃恩,寓於东都,大起第宅”(《明皇杂录》)。既然李龟年有宅第在洛阳,而杜甫少年时便与当时的名流结交,想来是有机会结识李龟年并聆听过他的歌声的。
优质答案2
一个时代的哀歌!
我初中的时候,很不喜欢杜甫的诗。第一,我觉得杜甫长得一点也不如李白那样风流潇洒,不如王维那样珠圆玉润,他总是一副老气横秋苦大仇深的样子。第二,杜甫的诗一点也不好玩。不像李白的飘逸天外的仙气,也不像王维那样有山水之美的神韵,更不像白居易的诗那样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杜甫的诗总是充满了一种潇杀的气息,一种悲哀的气氛。第三,杜甫的诗还要我们费尽心思去背诵,不会被还会被老师骂,所以,小的时候读杜甫的诗歌,是我的噩梦。
但人总是要长大的,人的思想总是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更加有深度的。不再年少之后,我发现杜甫的诗,比李白王维白居易的诗歌,多了一些人性的温暖,多了一些悲壮的悲剧意识,多了一些对时代兴衰的慨叹,更多了一些令人落泪的情愫在里面。原来古人说杜甫是诗圣,说他的诗歌是诗史,古之人不余欺也!他忠实地又充满沉痛地记录了安史之乱之后,盛唐走向没落的中唐的过程,记录了在满地的铁蹄之下,唐朝人间的苦悲,记录了诗人一生悲惨的凄凉的生活。
最贴近人性的东西,才能最打动人心。
在杜甫的诗歌中,《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写的最为平淡,好像是随口说来的一句话,看起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感人的东西,而古人又对这首诗推崇备至,认为这首诗抒写了一个时代的悲哀,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那种好作品。为什么呢?
儒家亚圣孟子就如何欣赏文学作品,说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全面了解诗人的背景,全面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把这首诗放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去,放到诗人波澜起伏的心境中去,才能获得对这首诗的真正的感受。而欣赏杜甫的这首诗,就是要关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大半生的颠沛流离的心境。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成现代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遇见了你。
这首诗看起来很平常啊。
,我们要是认真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在淡淡的叙述中,诗歌早已经跨越了两个时代,早已经跨越了杜甫和李龟年的二人的半生的颠沛流离。这是用现在的事来映照以前的事,用当下的时代来映照那个白衣胜雪的盛唐时代。
一首诗囊括了盛唐与中唐的兴衰荣辱,囊括了两个曾经春风得意的人,到现在潦倒不堪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一首小诗,可以说是对盛唐青春的得意时代的怀念,也是对现在潦倒的窘迫的流浪生活的感叹,这样大的容量,都集中在一首淡淡的小诗之内,我们只能说,杜甫在诗歌方面绝对是天纵之才了。
这首诗的主基调是回忆。回忆总是令人伤感的。而这首诗的开头,杜甫兴致勃勃地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当时的杜甫正处于年少轻狂的状态。他怀着一腔热血,准备登上盛唐的官场,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是青春的,是狂热的,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命运似乎也是按照杜甫希望的样子发展的。杜甫受到了唐玄宗的弟弟,喜爱文学的岐王的重视,经常内出入岐王府邸。而崔九,则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公子,他们经常在岐王的宅邸中做文学聚会。也就是说,杜甫是这座府邸中最星光闪耀的年轻诗人。
而李龟年,则更是大名闻于海内。李龟年出生于音乐世家,他的兄弟分别叫李鹤年,李彭年,在音乐歌唱和乐器演奏方面堪称大师。而李龟年也深受文艺皇帝唐玄宗的喜爱。杜甫能与李龟年经常在岐王的府邸相见,甚至成为好友,这一段生活,是杜甫最引以为傲的。
要是生活的剧本,沿着杜甫的构想发展下去,那么杜甫早已经是国师级别的官员了。时代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在唐玄宗和杨玉环你侬我侬的时候,正在杜甫与李龟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欢歌达旦的时候,安史之乱来了,它就像是势不可挡的洪流,彻底冲垮了一切,冲垮了盛唐的繁荣,冲垮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冲垮了年轻的杜甫与李龟年的梦想,一切都随着安禄山的铁蹄发生了改变。
杜甫和李龟年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唐玄宗逃亡四川,而作为乐师的李龟年肯定是没办法再跟着去了,那就只能流落江湖,以卖艺为生。
而杜甫,则比李龟年更为悲惨,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差点在乱兵中丢命,又被俘虏,妻子儿女分在两地,他们陷入了彻底的饥荒之中。天地之大竟然无立锥之地。杜甫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剧变,而陷入了剧痛的悲剧之中。
两个曾经在繁华世界的人,而现在两个流浪漂泊的人,就像是杜甫自况所说的天地一沙鸥,竟然在江南,竟然在江南那个草长莺飞的暮春时节见面了。春天花还是那个春天,一切都是那么的浓烈,时代已经不同了,人也完全不一样了。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杜甫非常感慨地说,没有想到,在经历了时代和人生的剧变之后,我们还能在江南这个落英缤纷的时节相遇,但一切早已经不再了——那伟大的盛唐,那欢歌达旦的青春,那欲上云霄的理想,一切都已经不复存在,唯一那些美好的记忆,也随着流水落花远去,春天很快就走了,我杜甫,你李龟年,我们的春天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