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厥阴病(千古疑案厥阴病)
千古之谜厥阴病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厥阴病?这个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十二章·五脏生成篇篇》。这里有详细的解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感谢阅读。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转发给您的朋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厥阴者,其病暴剧,厥起上行,四肢厥冷,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也。
“厥阴者,其病暴剧”,就是厥阴病的特点是“暴剧”。暴就是暴烈的意思。古代有暴君,就是指这个君王谁也惹不起,非常的残暴。剧,有迅猛、激烈的意思。不管是暴也罢,剧也罢,都是说迅猛和剧烈。所以说厥阴病有一个特点,就是病状、病势很剧烈、很迅猛。我们前面讲的不管少阳、阳明、太阳、少阴、太阴这些病,无论是恶寒、发热、疼痛、下利,它们都是一种相对静态发展的状态,只有在厥阴的时候有剧烈的动荡、冲激的表现。所以我们把厥阴病称之为厥阴风木,风是动的,所以厥阴病有动荡的特点。厥阴为什么会有动荡呢?因为厥阴是阴阳二气的交汇,交汇就会产生剧烈的摩荡,从而生风、生火、生雷、生电。自然界的雷电,就是带有阴阳不同电荷的积雨云在空气中相遇后产生的剧烈反应。
“厥起上行”,这儿的厥是逆的意思,厥起上行也就是逆而上行。如何理解这个逆,对谁逆,怎么逆呢,都是我们需要搞明白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人的阳气是从腹内散布到全身的,心脏的泵血是这种外散力量的总源泉,通过腹主动脉、左右髂总动脉及各级分支,把阳气灌注到下肢。如果逆,自然是反着这个趋势运行的一股能量,这指的是一种向上冲的力量,“气从少腹上冲心”、“气上撞心”都是指的这种情况。,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能量是从腹内向全身布散的,这是一种向外的力量,通过动脉的各级分支实现。若是产生一种向内的力量,这个也叫逆。
厥阴主药乌梅
我们在学习少阴病的时候就知道,能量从腹内向外周输送不足的时候,由于外周得到的能量有限,运行能量的纤维通道因为灌注不足会引起挛缩,从而出现畏寒肢冷、疼痛等表现。少阴病这种能量外散不足的现象,固然也可以称之为“逆”,但这种逆更多地指的是阳气的衰退、不足、低下等方面,筋膜挛缩也是因为灌注不足后产生的继发反应。但厥阴不同,厥阴病的逆是存在一种真实的能量逆行,筋膜的挛缩也不仅仅是灌注不足引起的别动挛缩,而是有主动的痉挛。正因为厥阴病是真实的能量逆行,所以这种逆行能量与正向的血脉运行会产冲激的现象,基于阻遏熵增原理,就会产生热证,这也是厥阴病的独特病机“厥逆必热”。
接着他说“四肢厥冷”,厥冷就意味着能量的逆行,外向能量运行的通道被压迫、关闭,四肢得不到能量温煦所以就厥冷。这里厥,含有能量通道被逆行能量主动关闭的意味,和少阴病仅仅是灌注不足而手足寒有微细的区别。所以治疗少阴病的四逆汤,也治疗四肢逆冷,但主要是通过补充阳气来增加灌注。而治疗厥阴病脉细欲绝,手足厥寒的当归四逆汤,补充阳气并不是主要的,通草、当归、细辛、木通等血脉、气络活性药物打开闭塞才是主要的。
厥逆的能量向内、向上冲击,而心脏和动脉系统本身的能量向下、向外冲击,二者相遇,阻遏熵增,熵增则热,我们把基于这种机理产生的热叫厥逆必热,在厥阴病提纲证中,这种热表现为“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顺逆行能量撞击在心中产生熵增,是一种厥阴风动的现象。肝风一动,就要疏脾,脾受风木疏泻,则产生饥饿的感觉。但厥逆之火是一种邪火,他走的途径是冲脉,导致的是冲脉上逆,冲脉上逆则阳明胃腑不降,胃气不降则虽饥而不能食。,若这种厥阴病由太阴病发展而来,太阴病脾胃功能低下本身也不欲饮食。
厥冷之厥,即尸厥之厥,示厥起上行也。
厥冷之厥就是四肢厥冷。尸厥,《医古文·扁鹊仓公列传》中虢太子“暴蹶而死”,而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说明尸厥是一种假死的晕厥昏迷的状态。这两种现象,虽然表现不同,但从气机逆行而内闭的角度看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厥冷之厥,即尸厥之厥”,都是气机能入而不能出的状态。厥的病机本质是“厥起上行”。所谓厥起,一指气机逆起上行,二指的四肢的弹性自适应系统的通道关闭,能量逆行。
吉益南涯的这部分内容,本来是非常难懂的,必须结合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相关特性进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