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未解之谜(大巴山成因)
大巴山未解之谜为什么山上的树都长不高?原来是这样!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处秦岭山脉南段,海拔在2000米以上,主峰大巴山海拔高达2233.8米,是中国最高的山峰。大巴山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有近百分之七十的森林覆盖率,这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好,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方米一万多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大巴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山高林密,植被茂密,是野生动物的乐园。
一、你身边有没有失踪至今,音信皆无,再也没有找到或回来的人?
优质答案1
老家对门儿,以前住着爷儿仨,一家人老实厚道。只可惜老爷子年逾古稀,其两个儿子未曾成家。老大常年在外打工,次子偶尔外出打些散工,多半时间在家伺候老爹。
记得有一年回家,听说对门儿,现在老爷子一个人在家。一直陪伴他的小儿子,失踪好几个月了。起因是,有人看见他对村里的一个小女孩儿,做了猥亵之事。之后流言蜚语满天飞,他感觉无脸见人,一走了之。
其实我不相信他会做出这种事,因为他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正面的,而且人缘极好。尤其是农忙时,无论谁家需要帮忙,总能看见他的身影,从来不会缺席,也从不吝啬一身好力气。平时不管对大人小孩总是眉开眼笑。
尽管如此,他还是和村里一个横着走的人,结下了梁子。这个人本就横行霸道,尤其是酒后更是惹事生非。但一个这样的人,还被选拔成为生产队长。他“当官”以后,更是像个土皇帝。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整天在村里瞎指挥。人家地里活都忙不过来了,还要被他指挥着今天来这里出工,明天去那里出工。特别是他竟然脑洞大开,自作主张,要在村里建一座水磨坊。
村儿里早已经有面粉机、打米机,而且效率高,省人工。他偏偏要回到旧社会,非要在人家自留地里选址挖坑,又在旁边再挖一个蓄水池,还要从遥远的地方,修渠引水过来,占人家的地又毁青苗。
这引起了大家的抵触,他才干了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怨声载道。老爷子和他是本家,但一向仗义执言,帮理不帮亲,就把他的所作所为反映给了上级领导。
上级来人一看,一调查。这都什么年代了?而且村里已经有机器房,加工粮食的效率和质量更胜过水磨十倍百倍。简直是胡作非为,立即撤了他的生产队长,要求把已经挖好的大坑和沟渠填平。
从此,他对老爷子一家就拉了仇怨。有一天晚上,他醉酒之后,和老爷子发生争吵,随手捡起一块鹅卵石丢过去,正中老爷子头部,当时伤势很重,连夜送往镇上医院。老爷子躺了个把月才回家,但身体垮了,弓腰驼背,步履蹒跚。
紧接着,他儿子因为流言蜚语离家出走了,找了几个月不见踪迹。后来只能老大回家照顾年迈父亲。当时伤人凶手,随即也离开了本村,听说去了几百里外的地方安家落户。
期间他们收到过一份从外地发来的电报,“说在某个地方看到他一个男子,满身污垢,走路不稳的样子。问了他的家庭地址和姓名,发电报来,请家里人去接他回家。”
当他们匆匆赶去,不仅没找到人,而且连发电报的也找不到,白走一趟。几年之后,老爷子去世了,但他失踪的儿子仍然没有回家。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是杳无音讯。
优质答案2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1978年12月底,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工作的父亲接到了弟弟,也就是我二叔从老家西安接连发来的两份电报,说我爷爷病重,让他速归。第二天父亲就带着母亲.我,还有妹妹一起踏上了归途。我们乘坐从临潭到合作的班车,当晚住宿在合作,第二天又乘坐班车从合作到了定西,打算从定西乘坐火车到西安。从汽车站到火车站大概有两三里路的样子吧,因为带的行李比较多,父亲就叫了一个人力车,让车夫拉着行李.六岁的妹妹还有10岁的我在前面走,他和母亲跟在后面,我们一起去火车站。记得那是一条比较偏僻的石子路,一路上竟然没有碰到一个人,印象深刻的是要过一条比较大的河,了是从桥上面过去的,其间有一次我回过头去没有看到父亲母亲,心里有点害怕,请求车夫停下来等等他们,车夫说去火车站就只有这么一条没有分叉的路,再说也马上就到了,我们到地方了等也是一样的,就这样,我们先到了火车站,过了大概五分钟左右的样子吧,父亲急匆匆一个人走了过来,他问我“***呢?”我说“不是跟你在一起吗?”他没答复,只叮咛我带好妹妹看好行李在原地等他,他返回去找我母亲,就这样找了三个来回也没找到。我的意思我母亲就算是走丢了,她也一定会找到火车站,我们就留在火车站直到等到母亲为止,可是我父亲不答应,他说爷爷病重,怕见不到他一面,他执意买了回西安的票,拽着不愿离开的我上了火车。回到西安,得知情况后舅舅和表哥立马乘车去定西找我母亲,找了两天,人没找到,消息都没有半点儿,向火车站的工作人员都打听遍了,人家都说没见过一个来找丈夫孩子的女人,后来,也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仍然是一无所获,气愤又绝望的舅舅报了警,也向法院提起了诉讼,状告我父亲谋害了我母亲,但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这件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以后,我的母亲就永远地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几十年过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曾经就这件事向我父亲提过几个问题:第一个,往常从甘南回西安,我们都是从临潭坐班车到岷县,当天从岷县坐班车又到陇西,然后于当晚从陇西坐火车到西安,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一般路上根本不需要住宿,为什么那天我们不走这条路线,而选择了到合作住一晚,然后去定西坐火车?我父亲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当时每天从临潭到岷县只有一趟班车,而那天我们错过了,所以他才临时决定了去合作,我又问,那在家里住一晚第二天再走跟当天去合作在合作住一晚,到西安的时间是一样的,而且花费还小,他一个堂堂名牌大学毕业的理科生不会算这个账?父亲恼羞成怒,发脾气说当时一听我爷爷病重,他整个人都懵了,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哪里有车他就去哪里,好吧,我无语了;第二个问题,我问他,平时他恨不得拿我当大人使唤,从没娇惯过我,为什么那天在定西去往火车站的途中,他要破例让我坐上人力车?我父亲说心疼你一下也错了?问题是长这么大我几乎没感受过来自他的心疼好吧!第三个问题:我母亲也有着大学文化程度,并不是不识字,就算是和我们走散了,这么多年了,她为什么连一封信都没给我们写过?甘南家里的地址,西安娘家的地址她又不是不知道,如果她还活着,她就没有一次想起过我们?我父亲说她写不写关我什么事,她想什么我哪里知道!……唉,说什么好呢,几十年来,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打不开的结,我那可怜的母亲,我想着她应该已经是不在人世了,但她到底身在哪里魂归何方没有人能告诉我,每年的清明,寒食节,想烧点纸钱给她,站在十字路口,我都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
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出现两次“巴山夜雨”,是有意而为之吗?
优质答案1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亦名巴岭,又名大巴山,在四川省东部,这里泛指四川东部地区。
这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九年(855),在东川节度史柳中郢幕府任职期间写的一首怀念妻子的小诗。诗以白描手法写出庞杂的感情与思绪。开头一句,用问答形式,问归期而末有期,含蓄地透露了远方妻子对自己的想念。第二句,眼前景,心头语,诗人此时独处异乡,此时巴山夜雨绵绵,令诗人思绪万千,如雨水盈盈般地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并末一直苦闷,而是想象与妻子重逢时的喜悦场景来自我安慰,后两句,诗人跨越现在的时空,想象着末来的场景,而未来所话之事又是今日之景,作者更深一层地期待有一天与妻子相见之时,剪烛共语西窗之际,再把今晚巴西山夜雨的情景,思绪万千的感受,向久别的妻子尽情的倾诉。诗人幻想的场景越是欢乐,就越反衬出他此时的满腹寂寞。回家之后能够与妻子共诉离情,而现在却只能独自观雨。仅仅回还往复,却是时空交错,悲喜交织,一唱三叹,言有尽而意无穷。清代纪昀曾说这首小诗,含蓄不露,却又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这话真是不错。
优质答案2
应是有意而为的。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景,诗人眼前的景。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幻境,在想象中能向妻子讲述巴山夜雨的时候一定就是和妻子相见,畅述相思之久,相思之苦的时候。当我们体会到同是巴山夜雨却有虚实之分时,相同的语句就不再有重复之感。
优质答案3
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
七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十岁丧父,与母过着清贫生活,十几岁便突显才华,后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并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中了进士。结识令狐楚是李商隐成材的一大幸事,但也是其一生悲剧所在。因为老师令狐楚在李商隐考中进士后不久故去,这时李商隐也与其心爱的王氏结婚。而其岳父与其老师令狐楚分属李党牛党不同政治阵营,一段美好姻缘打上政治烙印,一边认为这是卖身投靠,一边认为是蛇鼠两端,两不认可,夹板老鼠两头受气,失去了政治上发展空间,纵然才华万丈也是枉然,一生连个带长字的芝麻官都没混上。
公元852年,李商隐应聘到四川东川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不过就是些秘书工作,相当现在部队不带长字的参谋一类吧,有道是“参谋不带长,打屁都不响”,不仅地位低下,而且收入微薄。这时李商隐的妻儿与朋友大多在长安,四川在长安南部,本诗所以叫“寄北”。
本诗开始一问一答,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也不知道啊,巴山的夜雨正将秋天的池塘灌得满满的了。
为什么不能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呢?这反映了小人物的无奈,乱世中,小人物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只能象飘萍一样随风漂泊。这跟后来的范仲淹《渔家傲》说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个“归无计”完全不是一回事。范的“归无计”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建立东汉大将窦宪“燕然勒石”那样的功勋,怎好意思轻言思乡回去呢?范说的是悲壮,李说的是悲凉。
等到回去后与你坐在西窗下,共剪西窗蜡烛时,再给你说说巴山夜雨的故事吧!
律诗,特别是绝句,特别忌讳重复,李商隐作为晚唐一代大家,不会不知道。本诗却一反常态,用了两个“巴山夜雨”,不是巧合,肯定是有意为之。余以为,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因为无法回答对方询问的归期,故意搪塞,顾左右而言他,推出个“巴山夜雨正涨着呢”,既然这样说了,那么回去后我再给你细说这“巴山夜雨”中包含的故事吧!
大师就是大师,就能突破框框,大胆重复,反倒收到了跌宕起伏,婉转回旋,一叠三叹的好效果,亦成一传世之作,这在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