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异世诫(世界未解之谜穿越)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8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世界未解之谜异世诫律,一个神秘的国度,这里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只知道自己是一个被诅咒的人,而而在这个国度里,有一个叫做洛克的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母亲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女魔头,洛克从小就被父母抛弃,在孤独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姑娘,两人相爱,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轉戰千里(转战千里),◆見“轉鬥千里”。

中里,◆複姓。○《墨子‧明鬼》有[中里徼]。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語本[南朝][宋][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後多用作友人或戀人相隔遙遠,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元][無名氏]《碧桃花》第四摺“今日個月明千里故人來,鏡鸞重整向粧臺,這的是換人肌骨奪人胎。”○[清][納蘭性德]《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詞之二“[代]北[燕]南,應不隔、月明千里。”

魚千里(鱼千里),◆1.謂魚游千里。典出《關尹子‧宇》“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萬里而不窮也。”○[宋][黃庭堅]《追和東坡題李亮功<歸來圖>》“小池已築魚千里,隙地仍栽芋百區。”◆2.比喻徒然無益地追求不止或追逐不捨。○[宋][黃庭堅]《戲作林夫人欸乃歌》之二“從師學道魚千里,蓋世成功黍一炊。”○[宋][陸游]《聞雨》詩“不悟魚千里,終歸貉一丘。”

有緣千里來相會(有缘千里来相会),◆謂人與人之間只要有緣分,即使相離很遠也會相見。常指男女間的婚配。○《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非奴自賤,因見官人是箇大孝之人,故此情願為妻,你到反意推卻!豈不聞古人云‘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西游記》第八一回“趁如今星光月皎,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和你到後園中交歡配鸞儔去也。”○《金瓶梅詞話》第九八回“奴與官人,一緣一會,也是二十六歲,舊日又是大老爹府上相會過面。如今又幸遇在一處,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蕭軍]《五月的礦山》第九章“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咱弟兄真不簡單,在這裏又碰到了。”

有緣千里,◆“有緣千里來相會”的缩略语。○《后西游记》第三二回“今日果遇着四位老師父,真可謂有緣千里。”

以道里計,◆用一般长度计算。○梁启超《〈变法通议〉自序》“其于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比平津及沿江沿海一带,肥瘦之差,直不可以道里计。”

遺里(遗里),◆故里;故居。○[宋][李曾伯]《水龍吟‧席間諸公有賦再和》詞“瑤琚碾就,[襄王]故國,[屈平]遺里。”

一日萬里(一日万里),◆形容行動迅速,進展極快。○[唐][蘇鶚]《杜陽雜編》卷中“[吳元濟]之亂[淮西],以宰臣[裴度]為元帥,及對於殿,上曰‘偽[蔡]稱兵,朕於擇帥甚難其人也。且安天下用將帥,如造大舟以越滄海,其功則多,其成則大,一日萬里,無所不屈。若乘一葉而蹈洪波,其功也寡,其覆也速。朕今托元老以摧狂寇,真可謂一日萬里矣。’”[黃焯]《記先從父季剛先生師事余杭儀徵兩先生事》“從父([黃侃])聞之喜,即日執摯往,叩頭稱弟子。自是追隨日密,所學益進,[章君]([章炳麟])曰‘人言一日千里,汝殆一日萬里也。’”

一日千里,◆1.形容馬跑得極快。○《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史記‧秦本紀》“[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國,一日千里以救亂。”○《漢書‧項籍傳》“﹝[籍]﹞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也,吾騎此馬五歲,所當亡敵,嘗一日千里,吾不忍殺,以賜公。’”◆2.比喻人才智出眾。○《後漢書‧王允傳》“同郡[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3.形容進步或發展的迅速。○[宋][葉適]《答少詹書》“每見[少詹]厲志篤意,欲一日千里,未嘗不贊嘆。”○《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公們如此做,工夫大,故費日子,覺得今年只似去年,前日只是今日,都無昌大發越底意思。這物事須教看得精透後,一日千里始得。”○[孫中山]《社會主義的分析--對中國社會黨演說詞》“足見我國人民之腦際,久薀蓄社會主義之精神,宜其進行之速,有一日千里之勢也。”○[鄒韜奮]《抗戰以來》三“尤其是特別熱情英勇的青年,他們的組織和工作更是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舉萬里(一举万里),◆見“一舉千里”。

一舉千里(一举千里),◆一飛就是千里。喻前程遠大。○《史記‧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也。”亦作“一舉萬里”。○《晉書‧慕容盛載記》“當如鴻鵠高飛,一舉萬里,不可坐待罟網。”

一朝千里,◆猶一日千里。○[唐][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詩之三“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

一表三千里,◆谓表亲关系可能极为疏远。因表亲不同姓,按旧时宗族观念,不属于本家族,故有此说。表,指表亲。○树棻《姑苏春》三“妹夫算是妹夫,可不是嫡亲的,只是个远房表亲,一表三千里嘛,要认真算起来,简直扯不上什么亲戚关系,不过是口头上一个称呼罢了。”

野里,◆指鄉村。○《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虛里(虚里),◆1.墟里,村莊。○[明][唐順之]《與李少卿中麓書》“弟數年來閉門鄉居,謝遣業緣,交游既簡,鉛槧亦疏,暖暖虛里,桑梓滿眼,自是天壤間樂事。”○[清][周亮工]《兄子國光》詩“亂識農桑好,衰看子姪忻。何年款假馬,虛里醉斜曛。”◆2.中醫經絡學說所稱的胃之大絡。位於左乳下心尖搏動處。是宗氣匯聚之處,為十二經脈氣所宗。○《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里。”○[楊上善]注“虛里,城邑居處也。此胃大絡,乃五藏六府所稟居處,故曰虛里。”

新里,◆新的聚居處。○[唐][杜審言]《登襄陽城》詩“冠蓋非新里,[章華]即舊臺。”

鄉親里道(乡亲里道),◆同鄉的人。○[張金錫]《在紅色搖籃裏成長》“咱們是鄉親里道的,有什麼事不好商量?”

鄉里(乡里),◆1.[周]制,王及諸侯國都郊內置鄉,民眾聚居之處曰里。因以“鄉里”泛指鄉民聚居的基層單位。○《周禮‧地官‧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惠施,鄉里之委積以卹民之艱阨。”○[鄭玄]注“鄉里,鄉所居也。”○《吳子‧治兵》“鄉里相比,什伍相保。”○《晉書‧隱逸傳‧陶潛》“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朱自清]《中國歌謠‧歌謠釋名》“民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自然民謠;一種為假作民謠。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流行鄉里間的徒歌。”◆2.家鄉;故里。○《管子‧立政》“勸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懷樂家室,重去鄉里,鄉師之事也。”○《後漢書‧劉盆子傳》“﹝[楊音]﹞與[徐宣]俱歸鄉里,卒於家。”○《水滸傳》第三九回“﹝[黃文炳]﹞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里害人。”○[葉聖陶]《倪煥之》二六“譬如[蔣士鑣],平時欺侮善良,橫行鄉里,那倒要當心點兒。”◆3.居里或籍貫相同的人。猶鄉親;同鄉。○《墨子‧尚賢中》“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鄉里。”○[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許允]為吏部郎,多用鄉里。”○[清][陳康祺]《郎潛記聞》卷一“時知縣事者為[湖北][溫壯勇公][紹原],[陸制軍]鄉里也。”○[黃谷柳]《蝦球傳‧難童之家》“好,我們兩人算是同鄉了。喂,鄉里,你大還是我大?”◆4.指居里或籍貫相同。○《周書‧寇洛傳》“及[賀拔岳]西征,[洛]與之鄉里,乃募從入[關]。”○[明][王琦]《寓圃雜記》卷下“公與[熊]有鄉里之好,因以陰騭之說諭之,[熊]不省。”○《明史‧奸臣傳‧鄢懋卿》“[植]與[嵩]鄉里,嘗勸[嵩]殺[楊繼盛]。”◆5.指妻。○[南朝][梁][沈約]《山陰柳家》詩“還家問鄉里,詎堪持作夫?”○《南史‧張彪傳》“[沈泰]說[陳文帝]遣[章昭達]領千兵重購之,並圖其妻……[彪]知不免,謂妻[楊]呼為鄉里曰‘我不忍令鄉里落佗處,今當先殺鄉里然後就死。’”

鄉舉里選(乡举里选),◆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從鄉里中考察推薦。○《後漢書‧章帝紀》“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清][譚嗣同]《報貝元徵書》“變而鄉舉里選,謬采虛聲,則得人爵,棄天爵,黨同伐異,弊愈益滋,更出資格糊名之下。”

相里,◆I猶同鄉。○[唐][元結]《漫問相里黃州》詩“相里不相類,相友且相異。”◆II複姓。○[戰國]時有[相里勤]。見《莊子‧天下》。

仙里,◆對別人鄉里的美稱。○[宋][何薳]《春渚紀聞‧黃涅槃讖語》“余因謂之曰‘仙里既今歲出大魁,且登科之數,復甲天下,是可慶也。’”

下里(\下裏),◆1.謂鄉里,鄉野。○[漢][劉向]《說苑‧至公》“臣竊選國俊下里之士曰[孫叔敖]。”○《舊五代史‧晉書‧景延廣傳》“[延廣]在軍,母凶問至……曾無戚容,下里之士亦聞而惡之。”○[清][劉大櫆]《與李侍郎書》“其有沉淪下里,不得親明公之謦欬者,皆閉門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2.指民間歌謠。○[晉][陸機]《文賦》“綴《下里》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老殘游記》第十回“豈敢豈敢!只是‘《下里》’之音,不敢入耳。”參見“下里巴人”。3.謂人死歸葬之所。○《漢書‧韓延壽傳》“百姓遵用其教,賣偶車馬下里偽物者,棄之市道。”○《漢書‧田延年傳》“先是,[茂陵]富人[焦氏]、[賈氏]以數千萬陰積貯炭葦諸下里之物。”○[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死者歸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五里官,◆指乡长。○《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爲里,五里爲鄉。”○唐王梵志《当乡何物贵》诗“當鄉何物貴,不過五里官。”

無里(无里),◆見“無俚”。

萬里長城(万里长城),◆1.指[秦始皇]為了防禦北方[匈奴]貴族的侵略所修繕的西起[臨洮],北傍[陰山],東至[遼東]的古長城。參見“長城”。◆2.比喻不可逾越的障礙。○[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無產階級和周圍的各種小資產階級之間本來就沒有一座萬里長城隔開着。”○[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從‘老百姓’到軍人之間有一個距離,但不是萬里長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滅的。”◆3.比喻國家所依賴的戰將。○《南史‧檀道濟傳》“[道濟]見收,憤怒氣盛,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乃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补证条目■秦始皇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侵略所修缮的长城。○宋杨亿《始皇》诗“萬里長城穿地脉,八方馳道絶車音。”

萬里,◆形容距离遥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静,萬里如一。”○又《任诞》“吾若萬里長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同里,◆同鄉。○《逸周書‧大武》“四戚一內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宋][陳師道]《別月華嚴》詩“寓世生同里,隨方去有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這兩位生同里,少同學,長同游,壯同事。”

田里,◆1.田地和廬舍。○《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劑致甿,以田里安甿。”○[賈公彥]疏“以田里安甿者,田則為百畝之田,里則五畝之宅。民得業則安,故云安甿也。”○《孟子‧盡心上》“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隋][王通]《中說‧立命》“古者聖王在上,田里相距,雞犬相聞,人至老死不相往來,蓋自足也。”◆2.特指卿大夫的封地和住宅。○《左傳‧襄公三十年》“[豐卷]奔[晉]。○[子產]請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孟子‧離婁下》“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里。”○[趙岐]注“田,業也;里,居也。”◆3.指故鄉。○《史記‧汲鄭列傳》“[黯]恥為令,病歸田里。”○[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宋][岳飛]《奏乞出師札子》“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歸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許者。”○《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弟兄相約,各將印綬納還,奔回田里,日奉其兄為山水之遊,盡老百年而終。”◆4.泛指鄉間,民間。○[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里間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宋][曾鞏]《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自是以來,田里辨爭,歲時稅調,始不勤遠。”○[明][高啟]《審游贈陸彥達》“僻居田里,無相與薰炙,以成其道。”○[鄭觀應]《盛世危言‧水師》“其陸軍則仿[德國]募民為兵,訓練三年,令歸田里,一旦有事,招之入伍。”◆5.鄉民,百姓。○[宋][沈作哲]《寓簡》卷六“比之事鞭箠以急稅賦,擾田里以督期會,則大異矣。”○[清][龔自珍]《明良論一》“遠方之士,未嘗到京師,擔笈數千里而至,樂瞻士大夫之氣象丰采,以歸語田里。”○[陳衍]《元詩紀事‧江西福建怨謠》“不體聖天子撫綏元元之意,鷹揚虎噬,雷厲風飛,聲色以淫吾中,賄賂以緘吾口,閭閻失望,田里寒心。”

素里,◆平常里巷。○[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毓德素里,棲景宸軒。”○[南朝][梁][劉孝綽]《答湘東王書》“退居素里,卻掃窮閈。”○[南朝][梁][劉潛]《為王儀同謝國姻啟》“臣素里庸族,蓬衡賤品。”○《魏書‧蕭寶夤傳》“所以誓眾[樊][鄧],會踰[孟津],本欲翦除[梅蟲兒]、[茹法珍]等,以雪冤酷,拔濟親屬,反身素里。”

四門斗里(四门斗里),◆一種拳術架勢。○《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兩個差人慌忙搬了行李,趕着扯他,被他一個四門斗里打了一個仰八叉。”

司里,◆1.管理城內街巷。○《左傳‧襄公九年》“九年春,[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伯氏]司里。”○[孔穎達]疏“此言司里,謂司城內之民。若今城內之坊里也。”◆2.[春秋]官名。掌授賓館與民居。○《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尹以告……司里授館。”○《國語‧魯語上》“先臣[惠伯]以命於司里。”○[汪遠孫]發正“《解》言先臣[惠伯]受命於司里,居此宅也。○[胡氏]《匡衷》曰‘司里為司空之屬,故又掌授民居。’”

市里,◆1.街市里巷。○《漢書‧五行志中之上》“或皆騎出入市里郊野,遠至旁縣。”○[宋][葉適]《劉建翁墓志銘》“市里寒人,必知名數,雨雪凍仆,計口與錢米。”○[清][唐甄]《潛書‧守賤》“吾為貧而仕,為知縣十月而革為民,吾猶是市里山谷之民也。”◆2.市制長度單位。一千五百市尺為一里,合五百米,通稱裡。

世里,◆即[耶律]。○[遼]建立者[阿保機]出身於[契丹][迭剌部],[世里]為其家族之姓。○《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至[阿保機]……乃僭稱皇帝,自號[天皇王]。以其所居橫帳地名為姓,曰[世里]。○[世里],譯者謂之[耶律]。”

十萬八千里(十万八千里),◆形容距離極遠或差別極大。○《西游記》第二四回“[沙僧]道‘師兄,我們到[雷音]有多少遠?’[行者]道‘十萬八千里。十停中還不曾走了一停哩。’”[曹靖華]《飛花集‧前沿風光無限好》“前線嗎?這可遠着呢,它至少還有十萬八千里呢!”[聶紺弩]《再談<野叟曝言>》“‘東宮’雖好,也是個平常的人,差那位大英雄,不知該有幾個十萬八千里。”

十里紅樓(十里红楼),◆指富貴人家聚居之所。○[元]本[高明]《琵琶記‧伯喈夫妻分別》“儒衣才換青,快着歸鞭,早辦回程。十里紅樓,休重娶娉婷。”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隋書‧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大象一乖,餘何可驗!”

三元里,◆地名。在[廣東][廣州市]西北郊。原有[三元廟],為1841年[廣州]人民抗[英]組織[平英團]之舊址。○[清][張維屏]《三元里歌》“[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日行千里,◆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極快。○《魏書‧吐谷渾傳》“[吐谷渾]嘗得[波斯]草馬,放入海,因生驄駒,能日行千里,世傳[青海]驄者是也。”○《平妖傳》第二八回“雲錦隊中曾賽,每聞[伯樂]聲嘶,登山度嶺去如飛,真個日行千里。”◆补证条目■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极快。○袁鹰《远行》“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你就又像不知疲乏的骏马,四蹄生风,日行千里。”

窮里(穷里),◆里巷極隱僻處。○《漢書‧趙廣漢傳》“[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顏師古]注“窮里,里中之極隱處。”

親里(亲里),◆親屬鄰里。○《三國志‧蜀志‧許靖傳》“[靖]收恤親里,經紀振贍,出于仁厚。”○[晉][傅咸]《答李斌書》“吾為京兆,雖心知此為不合,然是家鄉親里,自願便從俗耳。”○《百喻經‧田夫思王女喻》“答親里言我昨見王女,顏貌端正,思與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

清節里(清节里),◆[晏子]故宅所在之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嬰]弗更,為誡曰‘吾生則近市,死豈易志?’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節里’。”

千里足,◆1.指千里馬。○《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無千里之手矣。”○[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馬到[新豐],向西鳴躍,帝得之甚喜。齒口並平,飼以鍾乳,仍生五駒,皆千里足。”○[明][何景明]《五馬行》“吁嗟吾州本狹促,迮徑寧當千里足。”◆2.泛指能行千里者。○《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酉陽雜俎‧毛篇》引作“明駝千里腳”。3.喻傑出人才。○《後漢書‧延篤傳》“[延叔堅]有王佐之才,奈何屈千里之足乎?”[唐][武元衡]《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詩“高德十年兄,異才千里足。”

千里之志,◆遠大的志向。○《呂氏春秋‧長利》“與一舉則有千里之志,德不盛、義不大則不至其郊。”

千里之任,◆指遠行千里的重任。後亦比喻重任。○[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臣聞騏驥長鳴,[伯樂]昭其能;廬狗悲號,[韓國]知其才。是以效之[齊][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三國][魏][吳質]《答東阿王書》“今處此而求大功,猶絆良驥之足,而責以千里之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遠的路程,須從邁第一步開始。比喻事情總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而成。語出《老子》“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唐][白居易]《溫堯卿等授官賜緋充滄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苟自強不息,亦何遠而不屆哉?”[夏衍]《<學人談治學>代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建築百丈高樓,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千里月,◆謂遠照的明月。○[唐][李嶠]《送光祿劉主簿之洛》詩“他鄉千里月,岐路九秋風。”

千里印,◆謂就任遠地之官。○[唐][李賀]逸句“情知一丘趣,不謝千裏印。”

千里意,◆猶千里情。○[南朝][梁簡文帝]《華月詩》“欲傳千里意,不照十年悲。”

千里一曲,◆古傳[黃河]源出[崑侖山],[河]水九曲,一曲千里,流入[渤海]。見《初學記》卷六引《河圖》。○《公羊傳‧文公十二年》“曷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後用以比喻舉止隨便,不拘小節。○[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有人譏[周僕射]([周顗])與親友言戲,穢雜無檢節。○[周]曰‘吾若萬里[長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千里眼,◆1.能觀千里的眼睛。比喻明察及遠。○《魏書‧楊逸傳》“[逸]為政愛人,尤憎豪猾,廣設耳目。其兵吏出使下邑,皆自持糧,人或為設食者,雖在闇室,終不進,咸言[楊使君]有千里眼,那可欺之!”[清][李漁]《比目魚‧征利》“大爺到省下去了,難道有千里眼、順風耳不成。”◆2.指觀察敏銳、消息靈通的人。○[張天翼]《萬仞約》四“隆記老闆娘簡直是個千里眼地方上的什麼事她都親眼瞧見似的。”◆3.神話中的天神名。○《西游記》第一回“[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駕座[金闕雲宮][靈霄寶殿],聚集仙卿,見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4.舊稱望遠鏡。如他舉着千裏眼觀望景色。

千里信,◆遠方的音訊。○[唐][皇甫冉]《九日寄鄭豐》詩“重陽秋已晚,千里信仍稀。”○[唐][杜牧]《郡齋秋夜即事寄斛斯處士許秀才》詩“故國杳無千里信,綵弦時伴一聲歌。”

千里神交,◆相隔千里,精神契合。謂友情深厚。○[唐][孟啟]《本事詩‧征异》“[元相公][稹]為御史,鞫獄[梓潼]。時[白尚書]在京,與名輩遊[慈恩],小酌花下,為詩寄[元]曰‘花時同醉破新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時[元]果及[褒城],亦寄夢遊詩曰‘夢君兄弟[曲江]頭,也向[慈恩]院裏遊。驛吏喚人排馬去,忽驚身在古[梁州]。’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歟!”參閱《全唐詩》卷四一二[元稹]《梁州夢》。

千里情,◆指懷念遠方之情。○[南朝][齊][謝朓]《奉和隨王殿下》詩之十四“想折中園草,其知千里情。行雲故鄉色,贈此一離聲。”

千里目,◆謂遠望之目。○[晉][孫楚]《之馮翊祖道詩》“舉翮撫[三秦],抗我千里目。”○[唐][王之渙]《登鸛鵲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宋][蘇軾]《和王晉卿》詩“醒來送歸鴈,一寄千里目。”

千里馬(千里马),◆1.日行千里的駿馬。○《戰國策‧燕策一》“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史記‧匈奴列傳》“千里馬,[匈奴]寶馬也。”○[唐][韓愈]《雜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2.指遠行之馬。○《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九年二月二六日》“發[閩]中家書一封,編己字三號,由[福州]客商千里馬帶去。”◆3.比喻難得的人才。○[陳登科]等《徐悲鴻》第二章二八“[徐悲鴻]擺着手‘不要恭維!我雖非[伯樂],可[白石]先生真是千里馬,決不能駢死於槽櫪之中!’”[黃虹堅]《勇退》“主任也半開玩笑地回答‘哎呀,咱倆感覺一樣,諸位[伯樂]幫幫忙找匹千里馬替我拉拉車吧!’”◆4.草鞋的別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一‧草鞋》“﹝釋名﹞草屨,屩,不借,千里馬。”

千里客,◆遠方的客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張耳]是時脫身游,女家厚奉給[張耳],[張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為[外黃]令。名由此益賢。”

千里酒,◆酒名。○《梁書‧文學傳下‧劉杳》“[昉]([任昉])又曰‘酒有千日醉,當是虛言。’[杳]云‘[桂陽][程鄉]有千里酒,飲之至家而醉,亦其例也。’”參見“千日酒-千日酒”。

千里急,◆藥草名。亦稱“千里及”、“千里光”。○[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七‧千里及》﹝集解﹞引[蘇頌]曰“千里急,生[天臺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葉入服藥。又[筠州]有千里光……蓋一物也。”○[明][馮夢龍]《智囊補‧千里急》“問諸左右曰‘吾鄉有草,可作傷色者,爾[泉]地云何?’答曰‘此名千里急。’餘令取搗碎,別塗兩人如其處,少焉成黑,以示兩兵,兩兵愕然,遂得奸狀。”

千里光,◆見“千里急”。

千里骨,◆千里馬的骨骼。比喻英俊不凡的氣質。○[宋][蘇軾]《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詩“喜見三少年,俱有千里骨。”

千里塵(千里尘),◆方言。指鞋底上刮下的塵土。○《陝北民歌選‧反對信巫神歌》“又要無根草,還要千裏塵。”

千里草,◆1.“董”字的隱語。○《後漢書‧五行志一》“[獻帝]踐祚之初,京都童謠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按,千里草為董,十日卜為卓。童謠謂[董卓]殘暴,不得人心,必將失敗。2.青草綿延無際。形容遠道。○[唐][許渾]《送杜秀才歸桂林》詩“兩岸曉霞千里草,半帆斜日一江風。”

千里別(千里别),◆遠別。○[南朝][梁][江淹]《謝法曹惠連贈別》詩“昨發[赤亭]渚,今宿[浦陽]汭。方作雲峰異,豈伊千里別。”

千里,◆指路途遙遠或面積廣闊。○《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後漢書‧公孫瓚傳》“今吾諸營樓櫓千里,積穀三百萬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變。”○[唐][孟郊]《喜雨》詩“朝見一片雲,暮成千里雨。”

七里香,◆1.芸草的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辨證一》“古人藏書,闢蠹用蕓。蕓,香草也,今人謂之‘七里香’者是也。”○[宋][邵博]《聞見後錄》卷二九“蕓草古人用以藏書,曰蕓香是也。置書帙中即無蠹,置席下即去蚤虱。葉類豌豆,作小叢,遇秋則葉上微白如粉汗,南人謂之七里香。”◆2.山礬的別名。○[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七》“山礬花俗名椗花,木高數尺,枝肥葉茂,凌冬不凋。花白,未開時木犀相似,及開,差大,香絕穠,號七里香,尋常山林間多有之。”○[克非]《春潮急》十二“水面上不斷散發出團團蒸氣……把溝兩岸密密叢生的刺梨子、水楂子、七里香一類的灌木,全部籠罩了起來。”◆3.桂花的別名。○[宋][王明清]《揮麈後錄餘話》卷一引[宋][蔡京]《保和殿曲燕記》“上顧群臣曰‘桂子三秋七里香。’七里香,桂子名也。”

平方公里,◆公制面積單位,一平方公里等於一百萬平方米。

內里(內里),◆帝王母族、妻族的住宅區。○《新唐書‧外戚傳序》“凡外戚成敗,視主德何如……故[太宗]檢貴倖,裁賞賜,[貞觀]時,內里無敗家。”

明見萬里(明见万里),◆形容對遠方或外面的情況瞭解得十分清楚,識見非常高明。○《後漢書‧竇融傳》“璽書既至,[河西]咸驚,以為天子明見萬里之外。”○[清][李漁]《比目魚‧征利》“真可謂明見萬里,智察秋毫。”○《好逑傳》第十三回“老先生台論,可謂明見萬里。”

里中,◆1.指同里的人。○《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秦]詔書購求兩人,兩人亦反用門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齊諧‧賣漿者兒》“西鄰[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東嶽帝],[唐]主其事。”◆2.猶家中。○《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孤兒行》“里中一何譊譊,願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里正,◆古時鄉官。里長。○[春秋]時,以里中能治事者為里正。○[北齊]以來多置之,[明]代改名里長,後來的地保,也叫里正。○《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漢][何休]注“一里八十戶……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唐][杜甫]《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宋史‧食貨志上五》“[淳化]五年,始令諸縣以第一等戶為里正。”○《老殘游記》第十五回“連忙跑來看時,卻好鄉約、里正俱已到齊。”參閱《文獻通考‧職役一》。

里語(里语),◆1.猶里諺。○《史記‧吳王濞列傳》“里語有之,‘舐糠及米’。”○[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里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2.俗語俚詞。○[章炳麟]《論漢字統一會》“若綜其實,則今之里語合於《說文》、《三倉》、《爾雅》、《方言》者正多。”

里言(\裏言),◆1.鄉里流行的話;俚俗的話。○《孔子家語‧入官》“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宋][梅堯臣]《寄謝師直》詩“田父相與至,里言尚可聽。”◆2.指俚俗的詩文。多用以自謙。○《明史‧文苑傳三‧謝榛》“此山人里言耳,請更製,以備房中之奏。”

里學(里学),◆古代鄉里間的學校。○[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公﹞少從里學。”

里選(里选),◆古代中央命地方選薦人才的制度。○《後漢書‧章帝紀》“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陳熾]《<盛世危言>序》“用人則鄉舉而里選。”

里談(里谈),◆鄉里俗語。○[清][譚嗣同]《報章總宇宙之文說》“編幅紆餘,又以及於詩賦、詞曲、駢聯、儷句、歌謠、戲劇、輿誦、農諺、里談、兒語、告白、招帖之屬,蓋無不有焉。”

里俗,◆1.鄉里風俗。○[唐][李賀]《昌谷》詩“珍壤割繡段,里俗祖風義。”○《明史‧楊廷和傳》“帝命迴鑾日群臣各製旗帳迎,[廷和]曰‘此里俗以施之親舊耳。天子至尊,不敢瀆獻。’”[清][厲鶚]《吳山詠古詩‧鐵四太尉》“奇事神降[莘],里俗文詛[楚]。”◆2.俚俗;粗俗。○[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一》“皆兒童里俗之談,近於遊戲。”○[清][魯一同]《荒年謠》序“事皆徵實,言通里俗。”

里司,◆指里長。○《梁書‧安成康王秀傳》“及至州,聞前刺史取徵士[陶潛]曾孫為里司。○[秀]歎曰‘[陶潛]之德,豈可不及後世!’即日辟為西曹。”○《南史‧陳紀上‧武帝》“﹝[陳霸先]﹞初仕鄉為里司。”○[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管子二》“擇其賢民使為里君”“是可證里君職務之崇要,決非管五十家之里司也。”參見“里長”。

里室,◆鄰里的住宅。○《左傳‧昭公三年》“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而為里室,皆如其舊。”○[楊伯峻]注“曾毀壞若干鄰戶以擴大[晏子]新居,[晏子]乃毀新居,恢復所拆毀之鄰屋。”

里士,◆[明]初賞賜富裕耆老的爵名。○[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里士鄉士》“[洪武]十九年六月二十日,詔賜耆老粟帛。京師[應天府]、[鳳陽府]民年七十以上,天下民年八十以上,賜爵里士……與縣官平禮,并免雜役,冠帶服色,別議頒行,正官歲一存問。”○《明史‧太祖紀三》“[應天]、[鳳陽]富民年八十以上賜爵社士,九十以上鄉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與縣官均禮,復其家。”

里舍,◆1.私人住宅。○《後漢書‧橋玄傳》“數月,復以疾罷,拜太中大夫,就醫里舍。”○《資治通鑒‧漢靈帝光和二年》“時[甫]([王甫])休沐里舍。”○[胡三省]注“里舍,私第也。”◆2.指家鄉。○《後漢書‧何進傳》“太后乃恐,悉罷中常侍小黃門,使還里舍。”○[宋][葉適]《與趙丞相書》“甫還里舍,禍變不測。先妣傾喪,方痛苦號呼。”◆3.借指同鄉里的人。○[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犬奸》“後里舍稍聞之,共為不平,鳴于官。”

里人,◆1.同里的人,同鄉。○《晏子春秋‧問上九》“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後五六歲,有里人如[成]先病,請藥甚急,[成]愍而與之。”○[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李八缸》“翁最富,以缸貯金,里人稱之‘八缸’。”◆2.里中主事者。○《國語‧魯語上》“唯里人所命次。”○[韋昭]注“里人,里宰也。”○[唐][柳宗元]《上襄陽李愬僕射獻唐雅詩啟》“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3.俚人,鄙俗的人。○[清][吳偉業]《琵琶行》“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梁伯龍]。”

里曲,◆俚俗的歌曲。○[清][厲鶚]《六十生日答吳葦村見貽之作》詩“榮名無足憑,里曲豈堪寶。”

里門(里门),◆1.閭里的門。古代同里的人家聚居一處,設有里門。○《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慶]及諸子弟入里門,趨至家。”○[宋][歐陽修]《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詩之二“里門每入從千騎,賓主俱榮道路光。”◆2.指稱鄉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五○“里門風俗尚敦龐,年少爭為齒德降。”

里落,◆村落;里巷。○《後漢書‧淳于恭傳》“家有山田果樹,人或侵盜,輒助為收採。又見偷刈禾者,[恭]念其愧,因伏草中,盜去乃起,里落化之。”

里吏,◆指里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里吏嘗有過笞[陳餘]。”○《晉書‧職官志》“縣率百戶置里吏一人,其土廣人稀,聽隨宜置里吏,限不得減五十戶。”參見“里長”。

里老,◆指里長。○[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摺“那官人里老安排的東西,他看也不看。”○[明][沈榜]《宛署雜記‧奶口》“與其責之里老,而致其雇選相欺,孰與實令坊廓,悉選所有而送之乎?”[清][余敏紳]《饑民謠》“詔令減價更賑荒,里老奉行開戶口。”參見“里長”。

里君,◆指里長。○《逸周書‧嘗麥》“乃命百姓遂享於家,無思民疾,供百享,歸祭閭率、里君,以為之資野。”○[朱右曾]校釋“閭率、里君,《周禮》謂之閭胥,里宰。”○《管子‧小匡》“擇其賢民,使為里君。”一說,[周]代指比較崇要的官職。

里居,◆1.古指官吏告老或引退回鄉居住。○《書‧酒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孔]傳“於百官族姓及卿大夫致仕居田里者。”○[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三‧趙解元》“其父[趙翁]曾官通判,里居。”○[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幽怪二‧麻姑締姻》“[陳翁]遊幕[河南]……晚歲倦遊里居。”◆2.聚居於里中。○[隋][王通]《中說‧關朗》“人不里居,地不井受,終苟道也。”◆3.寓所,住址。○[明][沈德符]《野獲編‧諧謔‧賈實齋憲使》“邑中先輩[賈憲使][實齋]名[儒],里居與[趙甬江][文華]少保前後門相通。”○[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某別駕》“詳誌里居,並書姓氏。”◆4.指籍貫。○[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十一章“這時的詩人,尚有[郭遐周]、[郭遐叔]兄弟及[阮侃],皆與[嵇康]相贈答。二[郭]未知其里居。”

里甲,◆[明]州縣統治的基層單位;後轉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雜泛)名稱之一。○《明史‧食貨志一》“[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餘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後以丁糧多寡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冊,以丁糧增減而升降之。”起初里長、甲首負責傳達公事、催徵稅糧;以後官府聚斂繁苛,凡祭祀、宴饗、營造、饋送等費,都要里甲供應。

里豪,◆鄉里的豪紳。○[唐][司空圖]《段章傳》“寇犯京,愚寓居[崇義里],九日,自里豪[楊瓊]所轉匿常平廩下,將出,群盜繼至。”○[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有三世僕[陸恩]見[炎武]久不歸,投身里豪家。”

里夫,◆猶俚夫。鄙俗的人。○[清][陳田]《明詩紀事丙籤‧楊循吉》“[君謙]([楊循吉])才力富贍,徒以不受古人檢束,取易曉於里夫豎子,故體多近俳。”

里耳,◆俚俗人之耳。比喻平民低下的欣賞能力和趣味。○《莊子‧天地》“大聲不入於里耳。”○[明][綠天館主人]《<古今小說>敘》“[茂苑野史氏]家藏古今通俗小說甚富,因賈人之請,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種畀為一刻。”○[章炳麟]《訄書前錄‧客帝匡謬》“[咸池]之均,弗可以入里耳矣。”參見“俚耳”。

里兒(里儿),◆指鄉里兒童。○[宋][梅堯臣]《送周諫議知襄陽》詩“里兒尚唱《銅鞮曲》,耆舊爭隨畫鹿車。”

里端,◆里閭;里門。○《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四‧雁門太守行七》“移惡子姓,篇著里端。”○《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無假里端之藉,而惡子咸誅。”○[張銑]注“里端,謂以法令著於里閭也。”

里長(里长),◆一里之長。仿[周]代閭胥、里宰之制,後代或置或廢,建制不一。○《墨子‧尚同上》“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政里之百姓。”○《新唐書‧張長遜傳》“[張長遜],京兆[櫟陽]人,精馳射,在[隋]為里長。”○[明][陳繼儒]《群碎錄》“[隋高帝]從[蘇威]議,以百家為里,置里長一人。”○[清][魏源]《聖武記》卷上“宜令薙髮易服,盡獻兵器,分設里長甲首,而遷土目于內地。”○[巴金]《將軍集‧還鄉》“明天到縣政府去請願,里長全去,而且每一房要派幾個代表。”

里保,◆舊時在鄉里為官府辦差的人,俗稱“地保”。○《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桑麻失利,只得畜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徵役錢。”○[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說》“然[馬頭]里保鄉約,惟[源]尤為急公。”

客里空,◆原為[蘇聯]劇本《前線》中的一個新聞記者名,此人慣於捕風捉影,捏造事實。後遂用以泛稱新聞報道中虛構浮誇的作風或愛講假話、華而不實的人。○[陳毅]《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詩“少年當切戒,阿飛客里空。”○[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你們不能采取輕率的、嘩眾取寵的、‘客里空’式的態度,而應當采取負責的、謹慎的、嚴肅的態度去做工作。”

居里,◆居住的鄉里。○[清][蒲松齡]《聊齋志异‧局詐》“執其姓名,詢其居里,[楚]中並無其人。”○[郁達夫]《重訪蘭亭有贈》詩“一向[山陰]訪[戴]來,詞人居里正花開。”

九里香,◆木犀的別稱。○[宋][范成大]《次韻馬少伊木犀》“纖纖綠裏排金粟,何處能容九里香?”[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八“[湖南]呼九里香,[江東]曰巖桂,[浙]人曰木犀,以木紋理如犀也。”

九里山,◆1.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北。傳說[楚][漢]相爭時,[韓信]在[九里山]前列陣,十面埋伏,智取[項羽]。○[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摺“當日個誰展英雄手,能梟[項羽]頭,把江山屬俺炎[劉],全虧[韓元帥],[九里山]前戰鬥,十大功勞成就。”○《水滸傳》第四回“[九里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2.借指計謀。○[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原來那詩句兒裏包籠着三更棗,簡帖兒裏埋伏着[九里山]。”

京里,◆猶京都。○[南朝][宋][劉鑠]《擬行行重行行》詩“迴車背京里,揮手從此辭。”

金城千里,◆謂遼闊的國土堅城環繞,險固可靠。○[漢][賈誼]《過秦論上》“[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漢][桓寬]《鹽鐵論‧險固》“四塞以為固,金城千里。”○[唐][王勃]《上劉右相書》“雖復舳艫沸海,旌旗觸天,鐵山四面,金城千里,亦不能為敵人計矣。”

角里先生,◆[漢]朝隱士四皓之一。○《史記‧留侯世家》“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唐][司馬貞]索隱“四人,四皓也,謂[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按《陳留志》云‘……[角里先生],[河內軹]人,[太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國]《祕記》作‘祿里’。”○[唐][李德裕]《伊川晚眺》詩“[漢]儲何假[終南]客,[角里先生]在谷中。”參見“甪里先生”。

角里,◆1.古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明][王載]《登莫厘峰》詩“徘徊猶在[東山]頂,恍惚煙嵐[角里]招。”參見“甪里”。2.即[角里先生]。○[唐][李匡乂]《資暇錄》“[漢]四皓,其一號[角里]。”○[清][歸莊]《角里先生祠》詩“[洞庭]西麓黃葉村,[角里]荒祠千載存。”

家里(\家裏),◆方言。指妻。○[宋][姚寬]《西溪叢語》卷下“《南史‧張彪傳》呼妻為鄉里。云‘我不忍令鄉里落他處。’今[會稽]人言家里,其意同也。”○[明][張萱]《疑耀》卷六“[白樂天]詩‘還家問鄉里,詎堪持作夫。’鄉里,謂妻也。○《南史‧張彪傳》呼妻為鄉里,‘今我不忍令鄉里落他處。’今人言家里,本此。”

記里鼓車(记里鼓车),◆見“記里車”。

記里鼓(记里鼓),◆1.計數里程之鼓。○《隋書‧元巖傳》“[巖]卒之後,[蜀王]竟行其志,漸致非法,造渾天儀、司南車、記里鼓,凡所被服,擬於天子。”◆2.比喻單調刻板的應酬之作。○[清][王士禛]《漁洋詩話》卷上“古人詩只取興會超妙,不似後人章句,但作記里鼓也。”參見“記里車”。

記里車(记里车),◆古代一種能標示道路里程的車子。○[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大章車,所以識道里也,起於[西京]。亦曰記里車。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尚方故事》有作車法。”○《隋書‧禮儀志五》“記里車,駕牛。其中有木人執槌,車行一里,則打一槌。”○《晉書‧輿服志》“記里鼓車,駕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執槌向鼓,行一里則打一槌。”

記里(记里),◆標記里程。○[清][顧汧]《塞外雜詠》之三“記里無常疲渴久,亂山窮壑見人家。”○[清][褚廷璋]《擔炭行》“關內有[黃廠],記里三舍半,山高多杼櫟,伐薪利用煆。”

火里赤,◆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弓手;帶弓箭的人。○[元][曾瑞]《哨遍‧羊訴冤》套曲“火里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燒下熱水。”

話裏有話(话里有话),◆I同“話中有話”。《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那知他二人這話,卻是機帶雙敲,話裏有話!”[馮德英]《苦菜花》第十四章“她聽出話裏有話,怕嚷下去再被人掀出醜來,就咕嚕着走了。”[曹禺]《王昭君》第三幕“[王龍](感覺[溫敦]話裏有話)怎麼,他還有什麼非分之念不成?”◆II同“話中有話”。《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那知他二人這話,卻是機帶雙敲,話裏有話!”[馮德英]《苦菜花》第十四章“她聽出話裏有話,怕嚷下去再被人掀出醜來,就咕嚕着走了。”[曹禺]《王昭君》第三幕“[王龍](感覺[溫敦]話裏有話)怎麼,他還有什麼非分之念不成?”

華里(华里),◆市里的別稱。區別於“公里”、“英里”。○[侯金鏡]《漫游小五臺‧神游》“距它二百四十華里,還能看到它被眾山拱衛着的主峰呢。”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谓好事情不容易为人知晓,坏事情却传播得很快很广。○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晋相和凝,少年時好爲曲子詞……契丹入夷門,號爲‘曲子相公’。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石城縣把這件事當作新聞,沿街傳説。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玉娇梨》第十八回“天下事最古怪,我錯選一個張軌如,他偏曉得;我注意一個蘇友白,他就未必得知。真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亦作“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着武大一個不知。”○《西游记》第七三回“毗藍婆道‘你當年大鬧天宫時,普地里傳了你的形象,誰人不知,那個不識!’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像我如今皈正佛門,你就不曉的了!’”○《梼杌闲评》第十五回“正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街坊鄰舍都知些風聲。”○老舍《方珍珠》第三幕第一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台下准有人知道了她的事,因为他们知道底细,他们才更要撅我哟!要我的好看哟!”○安危《我爱松花江》二八“再说,他俩那也是碰到我眼皮底下了。俗语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所以你也耳闻啦!”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见“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海里,◆計量海洋上距離的長度單位,國際公制一海里等於1,852米。

貴里(贵里),◆1.豪門勢家聚居的里巷。○[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修梵寺》“寺北有[永和里]……里中太傅錄尚書[長孫稚]、尚書右僕射[郭祚]、吏部尚書[邢鸞]、廷尉卿[元洪超]、衛尉卿[許伯桃]、[涼州]刺史[尉成興]等六宅,皆高門華屋,齋館敞麗,楸槐蔭途,桐楊夾植,當世名為貴里。”○[唐][崔顥]《渭城少年行》“貴里豪家白馬驕,五陵年少不相饒。”○[唐][張說]《鄎國長公主神道碑》“進對精華,折旋舒婉,故以式瞻貴里,儀範通門。”◆2.對他人鄉里的敬稱。○[明][湯顯祖]《南柯記‧情著》“敢問小娘子尊姓?貴里?”[清][陳維崧]《與周子俶書》“貴里[毛生],居近蘼蕪之巷;[西陵][卞女],家鄰荳蔻之街。”○[清][曹大觀]《寇汀紀略》“知府[延英]亦在座,詢[龐古]‘貴里鄉勇來齊否?’”

歸里(归里),◆回故鄉。○[明][沈德符]《野獲編‧果報‧趙少保祭六大臣》“既而失相君歡,奪職歸里。”○《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郟縣]令[家豫堂]已引疾將歸里,亦來見。”○[柳亞子]《<燕子龕遺詩>序》“既余倦游歸里,君去[皖江]。”

故里,◆故鄉;家鄉。○[南朝][梁][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臣得重賞,由如衣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國,還於故里,豈不是大王慈恩?”[宋][陳師道]《次韻蘇公題歐陽叔弼息齋》“行者歸故里,居者愛吾廬。”○[郭小川]《廈門風姿》詩“呵,我所熟悉的山區--我們英雄的故里。”

古里甲,◆複姓。○[金]有[古里甲石倫]。見《金史》本傳及《金史》附《金國語解‧姓氏》。

公里,◆公制長度單位。一公里等於一千米,合二市里。

高里,◆1.顯貴者所居之里。○[南朝][梁][庾肩吾]《謝東宮賜宅啟》“來歸高里,翻成侍封之門;夜坐書臺,非復通燈之壁。”◆2.山名。在[山東省][泰安市]西南,為[泰山]之支阜。○《史記‧封禪書》“上親禪[高里],祠后土。”

方里,◆一里見方。指長寬各一里的面積。○《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畝。”○《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為一井。”○[梁啟超]《新民說‧論權利思想》“被奪一方里之地而不發憤者,則亦可以舉其父母之邦之全圖獻賣於他人,而不以動其心者也。”

惡事行千里(恶事行千里),◆形容醜事很容易廣泛傳播。○[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亦作“惡事傳千里-惡事傳千里”。○[冰心]《冬兒姑娘》“趕緊給她找個婆家罷,‘惡事傳千里’,她的厲害名兒太出遠了,將來沒人敢要。”

惡事傳千里(恶事传千里),◆見“惡事行千里”。

對面千里,◆人虽面对面,心却隔千里。形容人心难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對面千里,叨處榮斑,尸禄素餐,卿今即是。須奏天庭,身當萬誅!”

都里,◆鄉里,故里。○[明][何景明]《龍灣草堂記》“夫[龍門][河][洛]之間,古聖賢之都里,聲教遺風存焉。”

東里(东里),◆1.古地名。○[春秋][鄭國]大夫[子產]所居地。舊址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城內。○《論語‧憲問》“[東里][子產]潤色之。”○[何晏]集解“[子產]居[東里]。”○[南朝][梁][沈約]《郊居賦》“[僑]棲仁於[東里],鳳晦跡於西堂。”○[唐][儲光羲]《秋庭貽馬九》詩“孰謂忽離居,優游[鄭][東里]。○[東里]近王城,山連路亦平。”◆2.複姓。○《通志‧氏族三》“[鄭大夫][子產]居[東里],因氏焉……《魏志》有[東里袞]。”

地里,◆1.兩地相距的里程。○[唐][杜甫]《哭王彭州掄》詩“[蜀]路江干窄,[彭]門地里遙。”○[宋][岳飛]《奏措置曹成事宜狀》“一行官兵已過[袁州],地里稍遠。”○《元史‧曆志一》“又以西域、中原地里殊遠,創為里差以增損之,雖東西萬里,不復差忒。”◆2.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唐]孫揆《靈應傳》“余素諳其山川地里形勢孤虛,遂引軍夜出,去城百餘里,分布要害。”◆3.指地理之學。○《新唐書‧鄭虔傳》“[虔]學長於地里,山川險易、方隅物產、兵戎眾寡無不詳。”○[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五“本朝《九域志》……乞選有地里學者重修之。”◆4.區域;區劃。○[漢][賈誼]《新書‧制不定》“以[高皇]之明聖威武也,既撫天下,即天子之位,而大臣為逆者,乃幾十發,地里早定,豈有此變。”

道里,◆1.道路;路途。○《管子‧七法》“故有風雨之行,故能不遠道里矣;有飛鳥之舉,故能不險山河矣。”○[漢][焦贛]《易林‧小畜之無妄》“道里夷易,安全無患。”○[晉][陶潛]《擬古》詩之六“不怨道里長,但畏人我欺。”○[宋][宋祁]《王畿千里賦》“風雨之所交者,道里之必均焉。”○[清][洪昇]《長生殿‧覓魂》“[童]這壇可有多少大?[淨]雖則是倚方隅,占基階,壇場咫尺,卻可也納須彌,藏世界,道里由延。”◆2.普通長度。○[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其於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里計哉?”◆3.道路村落。○《商君書‧錯法》“苟有道里,地足容身,士民可致也。苟容市井,財貨可眾也。”

大古里(\大古裏),◆見“大古裏”。

赤地千里,◆形容災荒嚴重或戰亂頻仍,大片土地寸草不生或荒無人煙。○《新五代史‧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于[河中],赤地千里。”○[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旱則赤地千里,潦則漂沒民居。”○[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水災》“[康熙]二十一年,[山東]旱,自春徂夏,赤地千里。”◆补证条目■形容灾荒严重或战乱频仍,大片土地寸草不生或荒无人烟。也指大片寸草不生的土地。○峻青《壮志录》“他们就曾亲眼目睹过那哀鸿遍野、赤地千里的惨象。”■参见“赤地■”。

比里,◆指鄉里,鄰里。里,古代地方的基層行政單位。○《後漢書‧陳忠傳》“是以盜發之家,不敢申告,鄰舍比里,共相壓迮,或出私財,以償所亡。”○[明][張綱孫]《苦旱行》“高田低田薄有收,比里稍可完國課。”

本里,◆自己的鄉里。○[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謝小娥》“[小娥]復讎畢,歸本里。”

北里,◆1.古舞曲名。○《史記‧殷本紀》“[帝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2.稱委靡粗俗的曲樂。○[三國][魏][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晉][葛洪]《抱樸子‧崇教》“濮上北里,迭奏迭起。”○[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五“未睹《鈞天》之美,則北里為工;不詠《關雎》之亂,則桑中為雋。”◆3.[唐][長安][平康里]位於城北,亦稱[北里]。其地為妓院所在地。後因用以泛稱娼妓聚居之地。○[唐][孫棨]《<北里志>序》“諸妓居[平康里]……比常聞[蜀]妓[薛濤]之才,必謂人過言,及睹[北里]二三子之徒,則[薛濤]遠有慚德矣。”○[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張祐》“同時[崔涯]亦工詩,與[祐]齊名,頗自行放樂,或乘興[北里]。”○[清][黃景仁]《都門秋思》詩之一“新聲[北里]迴車遠,爽氣[西山]拄笏通。”◆4.北面的里巷。○[晉][左思]《詠史》詩之四“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陳書‧廢帝紀》“逆賊[華皎],極惡窮凶……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從誅戮,用明國憲。”○[唐][李賀]《箜篌引》“北里有賢兄,東鄰有小姑。”

百里之命,◆指國君的政令。百里,指諸侯國。○《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平敵將軍[龐萌],為人遜順,帝信愛之。常稱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龐萌]是也。’”

百里君,◆縣令的別稱。○[唐][李白]《贈張公洲革處士》詩“長揖二千石,遠辭百里君。”○[王琦]注“百里君,謂縣令。”亦稱“百里宰”。○[唐][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皆為百里宰,正似[六安]丞。”

百里才,◆治理一縣的人才。古時一縣轄地約百里,因以百里為縣的代稱。○《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唐][駱賓王]《餞鄭安陽入蜀》詩“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才。”○[宋][陳亮]《送徐子才赴富陽序》“[龐士元]、[蔣公琬]不屑意於郡縣,而謀國有稱焉,當時以為非百里才,雖[諸葛孔明]之論亦如是。”

百里,◆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宋][蘇軾]《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永公]‘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百里之命”。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文王]([周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漢][蔡邕]《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陝]餘慶。”○[晉][陶潛]《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于百里。”○[唐][王勃]《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渙]([王渙])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李賢]注“時[渙]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明帝])欲試以百里,[慰祖]辭不就。”○[宋][王禹偁]《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6.寶劍名。○[晉][崔豹]《古今注‧輿服》“[吳大帝]有寶刀三,寶劍六。寶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7.複姓。○[春秋][秦]有[百里奚]。見《孟子‧萬章上》。

八百里,◆見“八百里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