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朱允炆之谜_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明建文帝朱允炆之谜》、《明朝皇帝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研究(上)(下)(合著)等。主要著作有《明朝皇帝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研究(上)(合著)(合合著)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ei收录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

一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

我是根据《明朝那些事儿》电子书中,才得知原来当年朱棣找建文找了20年,终于有了下落,结果得知到了佛门当了和尚

二建文帝朱允炆之谜已经破解

2013年,江苏丹阳90岁老人戴壁城,在阅读《丹阳家谱提要》时得知,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一本《云阳戴氏家乘(家谱)》。

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孙子,戴壁城拿到了家谱复印件,阅读之后却大吃一惊。在《云阳戴氏家乘》第二卷的一篇文章中,戴壁城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朱允炆根本没有死,朱棣攻克南京之后,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而这一点,他的先祖亲眼见到了朱允炆。

朱允炆的生死之谜,可谓明朝第一悬案,折腾了中国600余年,至今没有100%的答案。,根据《云阳戴氏家乘》中的《东山公(戴瑞珊)墓志铭》记载,朱允炆不仅逃出了南京,而且活的比朱棣还要久。

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慰劳交至,命之亟归。公痛哭流涕,拜谓臣受大恩,未曾以一死报国者,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惮万里相从,今既得见天颜,愿誓死相随,不忍言去,固辞不获命,乃大哭,拜帝而归。归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负责防守金川门的是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这两人打开城门投降朱棣,导致朱棣兵不血刃就攻克南京,史称“金川门之变”。

在此之后不久,戴瑞珊就开始寻找朱允炆,“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说明当时已经1432年,而朱棣1424年就已经去世,可见朱允炆死在朱棣之后。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至少说明建文帝“逊国出亡”,并未焚身殉国,问题在于《东山公墓志铭》记载的内容,到底是不是可信!

其实,对比史料来看,《东山公墓志铭》虽有不足之处,但却有很高的可信度。

《丹阳古今》戴瑞珊因京师失守,即弃官逸世,将其家小托付给担任丹阳教谕的好友王用宾,自己只身出游,等他回到并定居丹阳城内谈家巷时已老态龙钟,不久便撒手归天。

这符合墓志铭中的记载,出生于1370年的戴瑞珊,漂泊江湖寻找建文帝30年,在1342年时已经70多岁,见到朱允炆时“时公已病”,回到丹阳之后,“归未期月,遂以病卒于家”。戴瑞珊死后,好友王用宾(姓名王观,用宾是字)为他撰写了这一篇墓志铭。

更为重要的是,《东山公墓志铭》中提到了一条寻找路线戴瑞珊人在安徽时,得知建文帝藏身苏州,赶到苏州却扑了个空之后,又去吴楚一带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经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寻找,跋涉数万里,终于在穹浪山见到建文帝。

尽管戴瑞珊的路线,不等于朱允炆的逃亡路线,但从这一点来看,建文帝应该也是不停的走动,或许才导致各地存在建文帝“遗迹”或传闻。但归根究底,建文帝是在江苏出家,所以丹阳、苏州等地不少寺庙,都有建文帝剃度的传说,比如丹阳妙觉寺就有碑刻证明“建文帝剃度于此”。

,戴瑞珊见到建文帝的地点—穹浪山,考证发现确有其山一是当时贵州安顺的一座小山,在今天的云南一带;二是苏州的“穹窿山”(见上图),与“穹浪山”读音相似,1991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上海史学工

或许,由于戴瑞珊或王观为了保护建文帝,所以对建文帝藏身之所一笔带过,不敢详细描述。,墓志铭中的穹浪山究竟是在云南,还是苏州,这就难以确定了。

,戴瑞珊的墓志铭,就很可能揭开了明朝第一悬案。毕竟,作为当时人记载当时人当时事的墓志铭,真实性往往比较高。

南京明史专家马渭源认为,尽管光凭戴瑞珊墓志铭这一孤证,还不足以破解关于朱允炆的历史谜案,但《东山公墓志铭》“多多少少有点历史的影子”。

三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所以削藩从朱棣同母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其余都废为庶人。

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明朝后,为御侮防患,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另一方面,为防止朝中奸臣不轨,朱元璋又规定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意为“平定国难”)。为防止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也允许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时可下令“削藩”。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他一共当了4年名符其实的皇帝。

四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终于找到了

明建文四年( 公元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兵临应天城下,守将李景隆、谷王朱橞背叛建文帝,打开金川门降迎燕军。稳操胜券的朱棣并没有马上入城,控制了金川门的他决定留给自己和侄子一点时间,这大概也是作为朱允炆曾经严令三军“无论何时,不可伤及燕王性命”的回报。

建文皇帝朱允炆得知燕军已即将打进应天城,发自内心感觉大势已去,决心以死殉国,拔剑就要自刎,众大臣见状急上前拉住,少监王钺上前奏道"太祖皇帝临终时,曾交给臣一个大铁箱子,命藏于奉先殿密室内,嘱咐说,‘此物为诚意伯刘基所留下,子孙如果有急难,就可以打开这个铁箱子’,请皇上取出铁箱打开,定有锦囊妙计"。

再说朱允炆命一众大臣把那铁箱从奉先殿找了出来,这铁箱是木制的,表皮全用铁皮包裹,用两把铁锁锁着,再看铁锁,锁眼里也灌满了铁汁,无法打开。

朱允炆连忙叫人用斧锤砸开,只见里面装着一只玉璋、四幅卷轴、三张度牒(和尚工作证),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还有僧衣,僧帽,僧鞋各三套,剃刀一把。

众人七手八脚打开卷轴,原来是四幅横幅画,画工差强人意,但画得非常细致。

每卷右首都写有六个行书大字,左端也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

那些字遒劲有力,率真流畅,字体深沉,章法不囿陈规,全然不似大书法家刘基的结字严谨、点画清朗、清秀优雅,筋骨内含。

朱允炆这下算是明白了——这那里是什么诚意伯卷轴,这分明是爷爷留给他的救命稻草。

他连忙看那第一幅,横幅右首竖书六字:自僧而兴第一。画的是一位少年行脚僧人,托钵化缘的情形。僧人面长,大口而环目,下巴前突,却正是朱元璋的自画像。又接着看后面的小字:朕起自寒微,少时曾牧牛于田野,曾行乞于闹市,曾猎食于山林。深知民间之疾苦,后应天命,

率众南北征讨一十五载,年四十而登至尊之位,自知千秋万世,乃痴人说梦,汉唐盛世,终有尽时。顺天者,天必恤之,爱民者,民必爱之,切记切记。

刚看完,监察御史叶希贤马上递上第二幅,这一幅六字是:自僧而治第二。画的是一位僧人的背影,僧人后脑有小块凹陷,消瘦的背上负了一个包袱,手拄一支竹杖,攀行在山间石阶上,卷起的裤管下,露出右小腿肚上一点鲜红……

朱允炆知道这画的就是他自己——他头型不好曾被祖父嫌弃,他的右小腿上自幼就有一颗红色痦子。

再看左边的注释:朕之嫡孙允炆,宽厚有余而威严不足,内难服众王,外难慑强番,必遗祸子孙也,朕四子棣,威毅果断,聪敏超群,足堪君临天下,然众臣诸王,亦皆不服,朕唯有令叔侄一战 ,胜者则天下莫敢不服耶。

应天城破时,允炆不须慌乱,当与杨应能、叶希贤就地剃度,化名应文、应能、应贤,趁火起时率二人从鬼门出,然后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城西,再一路向西南,抵滇后,当可获故人庇佑,余生无忧也。

箱中有御制玉璋一只,留予应文为念,望、悠游天下,亦自在哉!

天哪,原来这三四年的战争,只是未卜先知的爷爷,为了替叔叔朱棣树立天威而刻意安排的,自己只是连接两个时代的一座桥。他又取过那只玉璋,痴痴看着上面的“奉天承运”四个字,心中不由百感交集,转头看时,杨应能、叶希贤早已义无反顾的在剃度了,也就不再犹豫,褪下冠冕,解开头发,让翰林院编修程济给自己也剃度了。

片刻之后,君臣三人已经成了三位世外之人,应文也不再去看那其他两幅卷轴,只留下玉璋和自己那一幅, 其余三幅收入铁箱,依旧取锁锁了,令太监送与城外的朱棣。

这时忽有人入报,宫外起火,应文双手合十,默念法号数声,吩咐众人四散逃命去罢,自己则只带了 应能、应贤二人及少量金银也逃出宫去了。

马皇后及几位嫔妃不愿意走,竟投火自尽了。

火势越来越大,应文、应能、应贤三人出了鬼门(所谓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的一道矮门,只能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见门外刚好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一位道士,对众人道:“昨晚梦见高皇帝,命我至此等候。”,于是三人乘船而去。

这道士自然是朱元璋生前便安排好的,那送情报给朱棣以及在宫里放火的人,说不定也是他。

应文等三人本是君臣,现如今以师兄弟相称,出了京城,一路向西,边游边走,倒也没有遇到大的阻碍。

次年八月,三人到达云南——此地当时由与应文自幼友善的黔国公沐晟镇守。沐晟把他们安置在风景秀丽,人烟稀少的武定狮子山,并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取名“正觉寺”,供他们居住。清朝时改名为正续寺。

再说那朱棣, 命令自己的大军退守龙江驿, 本人则犹犹豫豫的在金川门外扎下营寨。如今已是胜券在握,如何安置那书呆子气的皇帝侄儿却成了大问题——要公然夺位,毕竟还是有些不妥。正在朱棣内心天人交战间,却忽然有人来报,宫中起火!朱棣不由大惊失色,马上命人入城救火。

这时刚好太监送铁箱到,朱棣也来不及看了,先救火才是。火救灭后,虽然找到数具尸体,但都已经烧的面目全非,不可辨认了。

朱棣只得令人打开铁箱,马上看到了剩下的那三幅卷轴,见缺了一幅,自然心中怀疑,遂亲自审问那些来不及逃跑的官员,终于有一个扛不住鞭子的官员招了,说出了朱允炆剃度出走之事。

朱棣这才明白,侄儿已将皇位让给了自己,但尽管如此,朱棣还是不能彻底放心,因为就目前的客观情况来看,建文帝只要不死,对自己始终是个威胁,长江以南许多地方依然效忠建文帝,中都凤阳有忠于建文帝的孙岳镇守;背后的山东还在铁铉掌握中;淮安有托孤大臣梅殷“拥兵淮上”;云贵地区的黔国公沐英之子沐晟也未臣服。

,此事他是万万不能对天下明说的,他只好一面宣布建文帝已自焚而死,废除建文年号,准备登基,一面派人去寻找已经出家的朱允炆,并在南京兴建“大报恩寺”以待 ,希望能报答朱允炆的让位大恩。

朱棣对外宣布,将 朱允炆以帝王之礼葬之 ,并追谥为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此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一个“让”字,也可以算是大明王朝对朱允炆的一种最终肯定。

在朱棣登基后,又派出胡濴,郑和等人多次在国内外寻找朱允炆,最终未果。

在出逃的三十八年,应文往来于滇蜀黔桂粤之间,足迹遍布狮子山、白云山、高峰山、飞虹山……,朱棣也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他。

直到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为了救被骗子杨行祥牵连充军的几十个和尚,应文才不得已透露了自己建文帝的真实身份。

钦差大臣不敢怠慢,马上向正统皇帝汇报,正统皇帝于是将应文秘密迎入大内,让曾经伺候过他的老太监验明正身后,供养在宫里,宫里人都尊称为他为“老佛”。进宫后的第二年——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年底,“老佛”就圆寂了,享年六十四岁。

正统皇帝命将其葬于北京西山,不封不树,碑文只刻“天下大法师之墓”,那玉璋也就从此下落不明了。

今天我们在狮子山看到的这些对联,就是写这件事情的。

1、沧桑变太奇,可怜一璋一钵一袈裟,匆匆把君王老了,直到那华发盈头,面目俱非,听夜静钟声,皇觉始归正觉;

黄粱梦已醒,回忆走东走西走南北,处处都荆棘丛生,何如这昙云满地,庄严自在,看潭澄月影,帝心默印禅心。

2、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