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战败原因 一战德国战败后民众有多惨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8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一战德国战败原因揭晓!球迷第二次发声,这回说了真话。网友热议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源问题,德国本土资源不够,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所以只能依靠空军和海军的力量,这也是后来德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水平已经非常高,不过由于资源匮乏,他们的武器装备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德国的军队人数也不多,在面对苏联的时候,德国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一、一战二战的历史中,德国两次攻打法国,为什么一败一成?

优质答案1

很简单,

一战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跟英法一条心,

自己国内总动员还没有完成就冲了上去,

小毛奇不得不从法国战线抽调大量生力军往东线,

以保卫德意志基石——普鲁士容克地主集团。

而到了二战,

英法抛弃了和苏联合作的政策,

别出心裁,鼓励希特勒削了斯大林,

在那个丛林法则背景主导的时代潮流下,

这哥俩又不傻,反杀英法。

优质答案2

一战时,德,法,英,三国进行的是消耗战,德国人口,工业产出,资源,都不如英法两国,所以失败。而二战,德国用的是闪电战,在没损耗多少实力的情况下,以击败法国!

优质答案3

一战二战中,德法国家性质以及对战争态度的不同,导致了一胜一败。

一战中

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实行共和制议会制,是老牌帝国主义

德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君主制。新型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战的根本是帝国主义的分脏不均,因为利益而产生的战争。无论是法国还是德国,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战,出发点是一样的,战斗的意志也是一样的 。德国战败的原因就是国力不行 。


二战中

法国还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国德意志国,也就是我们说的纳粹德国 ,是由希特勒领导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

二战中,你要是说德国装备比法国领先,那是开玩笑的!

法国输的关键在于对待战争的态度不同。

德国在二战中信奉军国主义,战争热情已经被希特勒激发,全国上下有极强的德意志民族自豪感。可以说,二战是德国赌上一切筹码的战争

反观法国,一战后,上至军队下至民众普遍厌战,对于战争总有一种乐观态度,战斗意志不强。而且政府相对于纳粹德国,可谓是十分软弱。

这就是两次大战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二、德军兵败莫斯科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答案1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和苏联的对决可以说是最惨烈的战争之一了。苏联的军事实力我们是知道的,不仅军队人数多,而且拥有大片的国土面积。而对于德军来说的话,它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劲的,不然的话,也不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攻克欧洲那么多的国家了。这两个国家碰上了可以说就是火星撞地球了。在苏德战争的初期,还是德国更占据优势的。德军同样是靠着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莫斯科作为苏联的政治中心,一旦它被攻克的话,德国也是能够直取苏联的大后方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却大败而归。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的失败是它发动战争以来为数不多的败仗。那么导致了德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这样的几点,每一点都很真实。

一点就是苏联军队的坚决抵抗了。原来我们都是注意到战斗民族的勇猛的性格,其实他们的坚韧性也是非常强大的。为了能够保证莫斯科不失守,当时的苏联红军内部有规定,只要在战场上能多活一天就升一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士兵都是活不过三天的。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战况的惨烈。根据战后的统计显示,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苏联军队损失达到了百万。作为进攻一方的德国军队同样也是如此。这几乎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一点就是和希特勒的战略布局有关了。俗话说的好“力气要往一处使”,希特勒并不是很明白。他认为苏联和他之前攻克的法国等国家是差不多的。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将苏联给攻占,德军的部队被分成了三路。还有两处的战场是基辅和列宁格勒。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削弱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的力量。反观苏联,则是全力应战的。所以德军会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一点原因就是气候的原因了。当时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像我们国家的黑龙江等地方,冬天就已经是非常寒冷的了,苏联的纬度是要比我们国家还要高的。德军在后勤供应不上的情况下,导致了很多的德军士兵直接被冻死了。就算是没有冻死的,也是没有办法和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的进行争斗的。

可以说,要是希特勒准备的充足一点的话,很有可能是能占领莫斯科的。







优质答案2

文/纪布

话说,在1941年的6月,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在三个月之内就突入苏联境内700至800公里,苏军接连被德军所击溃,兵力损失50余万,坦克损失2000余辆,飞机被击毁1000余架,情况不容乐观,苏联的处境非常被动。在这样的形势下,纳粹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认为,只要能快速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那就一定可以加快苏联投降的进度。于是,在1941年的9月初,希特勒对德军发出了“第35号训令”,命令军队集结重兵并在9月底之前进攻莫斯科,要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此地。,这次的军事行动被命名为“台风计划”。

图片均源于网络

在1941年10月2日,纳粹德国凭借着14000余门火炮,1700余辆坦克,1390余架飞机以及1800000万士兵的优势,发动了“莫斯科大战”,在不到15天的时间里,就将苏军的两个集团军合围。战后经过统计,俘虏苏军640000余人。到了10月20日,纳粹德国的坦克装甲连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军“台风计划”首战告捷。

二战德军

此时的莫斯科,已经成为了德国空军的打击目标,驻守莫斯科的苏联防空部队同德军进行拼死抵抗。在此期间,德军总共向莫斯科发动了31次空袭,总共出动飞机2000余架,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278架。到了12月初,纳粹德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德军进攻至莫斯科运河时,战斗就变得愈发强烈,德军遭遇了苏联军队的拼死抵抗,苏联军队派出了无数的爱国志愿者,无数的新兵,甚至还有“妇女连队”。每一个苏联人都说着相同的话“苏联虽大,但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我们的莫斯科”!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到了1941年的冬季,这个寒冷的冬天比往年来得都要早(小编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提前了一个月),这一年的冬天,就算是按照本地人的标准来看,都显得异常寒冷(上帝开始偏向了苏联人)。时间到了11月的27日,气温在两个小时之内,一下子就降低了20度,达到了零下40度,并伴随着鹅毛大雪,终日不停。纳粹德国曾认为,凭借着自身的军事优势,在入冬之前肯定可以拿下莫斯科,德军的保暖衣服,白色伪装服等冬季装备都储备不足,这就使德军陷入了“困境”,步枪的枪栓被枪油冻死,火炮的润滑油也被冻住,坦克与其它的装甲车,因为没有防滑器,经常在被冻住的雪地上打滑,对于德军士兵来说,那就更惨了,身着单衣的他们食不果腹,每天数以千计的士兵被冻伤或冻残,很多人都染上了风寒,伤病的减员率远远大于战场的死亡率。天气的骤变,让德军苦不堪言,攻势锐减。由于不断增加的伤亡率以及后勤无法得到补给,德军士兵们开始出现恐慌,战斗力锐减。德军被迫全线停止进攻。在同年12月,阿道夫·希特勒签署“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命令。(纳粹德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冰天雪地中的德军装甲部队

到了1942年的1月份,气温持续下降,竟然到了零下52度,德军士兵的士气非常低落,反而苏军士气高涨(天不亡苏)。早在去年秋季的时候,苏联朱可夫将军就已经从远东西伯利亚抽调了装备精良的军队来支援莫斯科,一直雪藏到了反击的时候。此时的德军已毫无战斗力可言,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反攻的时机已经到了。在1942年12月5日,朱可夫将军统领苏军20个集团军,将近百万大军,展开苏军大规模反击。在苏联领地的德军,皆被苏军击破,进攻莫斯科的德国突击团被击溃。身在苏联境内的德军面临着崩溃。希特勒发来了死命令,命令那些“惊慌失措”的德军士兵死守每一个据点,一步不许撤退,直到战死为止!

二战德军士兵

到了1942年1月8日,苏联四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以及加里宁方面军展开了进攻,由于军团缺乏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因而未能全部歼灭纳粹德国中央集团军的兵力。在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国增援部队和中央集团军的北翼部队,分别展开反击,苏军的优势已大不如前。到了4月20日,苏军的最高统帅部撤回了外线作战部队,并命令各部转为防御,会战到此结束。在此次战役中,德军损失2500余门火炮,1300余辆坦克,500000余万士兵,不得不将“闪电战”改为“持久战”。

二战德军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大战中的一次大会战,打破了阿道夫·希特勒吹嘘的纳粹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也是德国东线走向覆灭的开始。也正是因为此次战役的结果,使得美英等西方国家认识到了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假如说,苏联的冬天没有那么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苏联红军

欢迎关注,下期更精彩,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三、一战时期的坦能堡战役,人数占据优势的俄军为何会败给德军?

优质答案1

在战争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少见,可是像坦能堡战役这样,双方兵力悬殊,装备差距过大的战役可以说是很少见的了,而且最让人费解的是,在双方兵力差距特别大的情况下,苏联军队居然还输给了德军,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占据优势的俄军输给德军呢?今天我就带你来了解一下。

 二战时期的苏联的人口,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衰减的最快的一次了,这与二战的爆发有些绝对的关系,当时为了战争苏联基本上全民皆兵了,基本上所有的年轻男性都去当兵了,而且由于战争来临的太快,大多数士兵并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就上战场了,这也导致了苏联军队伤亡惨重。

 还有就是俄军的策略筹划上过于的老套,完全没有德军那样精湛的战争策略和战术章法这也导致了坦能堡战役,俄军大败德军。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优质答案2

两个原因,第一是俄军两个集团军在地形上被一个大湖隔开,战术上处于正好不能相互支援的态势,第二,俄军糟糕的无线电和通讯联络

,兴登堡喝鲁登道夫固然有运气因素,但德军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抓住战机各个击破体现了鲁登道夫高超的指挥水平和德军优秀的战斗力

优质答案3

坦能堡战役又被称作坦嫩贝格战役,是一次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的重要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军以不到20万人的军队,击败了人数几乎两倍于己方的俄军。

(坦能堡战役中的德军)

那么,俄军明明有着巨大的人数优势,为什么还会大败而归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俄军的情报出了问题。相当于是不断给德军输送情报。这是怎么回事呢?

德军对于欧洲地区的大战,是早早就做好战争计划了的。在20世纪末期,德军元帅施里芬,就曾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制定出了一套应付两线作战的“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在经过无数次修改后,最终在1906年完成定稿。

在施里芬眼中,同老冤家法国的对决,是这场战争的重中之重。只要德军能够利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就能在短期之内攻下法国。

了,这也意味着西线需要投入超大规模的军队数量。施里芬最初将西线的部队定在了80个师,还划分为左右两翼军队。其中左翼负责佯攻诱敌,而大部队右翼则负责从各个方向突入法国,合围巴黎。

至于东线的俄国,施里芬只安排了10个师左右的部队。这并不是说施里芬盲目看轻俄国。事实上,经过日俄战争后,施里芬还专门对俄国军队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不过最终他认为,俄国的土地过于宽广,战争动员机制已经跟不上时代。再加上破旧的铁路网路等因素,都会使得俄国的战争反应速度大大降低。

这也就意味着,俄国至少需要6-8周,才能够完成大军的集结,并对德国发起进攻。而到那个时候,西线的战争早就结束了。

(施里芬旧照)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两天之后,德国又向法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了。

一战爆发时,施里芬元帅已然去世。负责战略的总参谋长是性格软弱的小毛奇。小毛奇虽然心中对施里芬的计划不太认同,但却没有胆量提出质疑。不过,小毛奇还是修补了一些计划之中他认为的漏洞。比如他在西线右翼的王牌部队中,抽调出了几十万人,补充到了西线左翼军队和东线的军队中。

从战争最初的情况来看,小毛奇的做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施里芬计划将一切都布置得很好。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针对研究的对象,其实是1906年的法俄。而在八年的时间里,法俄两国早已今非昔比。

尤其是俄国的集结能力,更是被施里芬严重低估。

本来施里芬计划中认定俄国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来集结军队,但实际上俄国在收到法国的警报后,他们集结60多万军队,才只用了十天。

1914年8月17日,俄军派出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的40万部队,对东线的德国军队发起了攻击。德国人没有预料到俄军会来得这么快,一时之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不向后败退。而俄国军队也很快攻入了东普鲁士境内。

(斐迪南大公遇刺)

不过,兴许是对手的窝囊表现,让俄军有些沾沾自喜。俄国两个集团军在使用电台发报时,竟然使用了最初级的密码加密。这等于是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完全暴露在了德军的眼中。

并且相比起东线德军的指挥官,德国著名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来说,俄国两个集团军指挥官莱宁坎普夫和萨姆索诺夫,实在是有些不和谐。甚至在日俄战争中,这两位指挥官还因为意见不合,当场大打出手。

而最为致命的是,俄国军队的集结速度虽然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他们的铁路网络等设施,确实已经太过时了。这也就意味着,俄国两个集团军是在后勤物资没有保障,军队动员都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贸然向德国发起的进攻。而这个原因,最终成为了战场上的胜负手。

在初期作战失败后,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并没有慌乱。他们在窃取到俄军“补给车队未到,暂停攻击两天”的电报之后,迅速制定了一套对应的作战方案。

德军以少量军队牵制俄第1集团军的大部队,利用两位指挥官缺乏协调性的这一点,让大部队在俄第2集团军周围布置了一个口袋。再加上俄军电报的不断泄露,德军对俄国的动向、兵力的布置了如指掌。

之后,俄第2集团军孤军深入,很快遭到了德军合围。萨姆索诺夫自杀身亡,俄国十多万士兵被歼灭和俘虏。而对于俄第2集团军的遭遇,莱宁坎普夫竟然完全不知情。

1914年9月7日,兴登堡下令对俄第1集团军发起全线进攻。莱宁坎普夫最终率领大部队突围成功,但依然损失惨重。

这场战役,成为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也报了德国几百年前,在坦能堡败于俄国的一箭之仇。

(参考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