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母是什么辈分?高祖母是什么意思啊
高祖母是什么辈分,我们不得而知,她的丈夫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就是刘邦。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在汉朝之后,对自己的功臣进行了封赏,其中韩信被封为楚王,萧何被封为梁王,张良被封为韩王,彭越被封为赵王,英布被封为淮南王。这些人都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他们的地位都非常高,唯独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陈平。
一、奶奶的奶奶应该叫什么?
优质答案1
正规应称外高祖母,俗称高太姥姥也可。
古今辈分排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
您为“己身”,前后是男子直系(父系、子系)上下四代的称呼。古时候母系或女系一支的直系血亲叫做外亲,第三代同样辈分前面加“外”字。比如,爷爷的祖母可以叫做高祖母,奶奶和姥爷、姥姥的祖母都可以叫做外高祖母,象母亲的母亲叫做外祖母是一样的道理。
现代已经取消了外亲的说法,不论父系子系或母系女系了,只要有血缘关系,都看作是直系血亲,但仍保留着加“外”的称呼。奶奶的奶奶,叫高太奶奶也是可以的,便于和姥姥的奶奶加以分辨。现实生活中,除了母系老人,多称奶奶和老奶奶、老老奶奶。各地可能不太一样。
优质答案2
奶奶的奶奶称外曾祖母,或称太姥姥。奶奶的妈妈是爸爸的外祖毌(姥姥、外婆),是自己的外曾祖母,自己是她的外曾孙女,也可以称呼她为太姥姥。
父系社会中孙男(男儿的男儿)的孩子叫曾孙,孙女(男儿的女儿)的孩子叫曾外孙;外孙男(女儿的男孩)的孩子叫外曾孙,外孙女(女儿的女儿)的孩子叫外曾孙女。这就是五伦称谓的主要关系。所以,奶奶的奶奶称外曾祖母。原因就在此。
二、西汉的窦太后和东汉的窦太后是什么关系?
优质答案1
西汉的窦漪房,虽然是最著名的“窦太后”,“窦太后”三个字却并非是她的专属名词,因为在汉朝的“窦太后”并非只有窦漪房一人,而是三人。
窦漪房是西汉的窦太后,而两位则是东汉的窦太后,一位是汉章帝的章德窦皇后(汉和帝时期的窦太后),另一位是东汉桓帝窦皇后窦妙(汉灵帝时期的窦太后)。
虽然她们并不是期的人物,从她们的姓氏来看,难道她们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吗?没错,她们都是亲戚。
窦漪房虽然出身低微,随着她的崛起,她们窦家也得到空前的壮大,成为汉朝的外戚贵族,而窦漪房的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广国一脉也都纷纷发展为枝繁叶茂的大家族。
窦广国的七世孙名为窦融,窦融便是汉章帝章德窦皇后的曾祖父,,窦融的玄孙名为窦武,窦融的女儿便是东汉桓帝窦皇后窦妙。
也就是说,东汉的两位窦太后,都是西汉窦漪房弟弟窦广国的后人,她们都来自窦家一脉,可见窦漪房经营起来的窦家,对西东两汉的影响力极为深远。
如果说三位窦太后有什么共同点,那便是她们三人都“干政”,她们都不是为一己之私而追求权力,而是为汉朝江山,环境使然的情况下,干预政事,总体来讲,还是对汉朝的利大于弊。
鉴于窦漪房大家都比较了解,今天主要说一下东汉的两位窦太后,后文成为章德窦后和桓思窦后。
有的读者朋友会认为三位窦太后重用外戚,此举威胁汉朝廷的皇权。其实不然,皇帝重用刘氏族人,与太后重用外戚是一回事儿,都是重用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此举并非就是乱朝政的根源,比如章德窦后的兄长窦宪,就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对国家也有巨大贡献,在对抗匈奴时期,立下大功。
“北狄破灭 ,名 王仍降”
桓思太后的父亲窦武,也是一位立志为朝廷除害的人,他曾联合士大夫,打算一举除去危害朝廷的宦官势力,却因为消息泄露,最终事败身死。
所以,东汉的两位太后虽然重用外戚,却并非利用家族势力危害朝廷,而是在任人唯亲的,也做到了任贤用能。
章德窦后,因为家道中落经常去看相,相士看过她的面相以后,给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答案,她的相貌“大尊大贵”,而且章德窦后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六岁便能读书识字,最重要的是,她还有一幅绝世容颜。
章德窦后长大后,被选入皇宫,汉章帝刘炟当时对她就非常好奇,因为章德窦后的才色双绝之名他早有耳闻,自然迫不及待想要见她,等到他们一见面,汉章帝的期待没有落空,果然是一位绝世美人,甚至当时的马皇后看见章德窦后时,都惊奇她的美丽。
章德窦后很快得到汉章帝的独宠,次年便被封为皇后,她有一个遗憾,一直都没生下皇子。皇后受宠,无子嗣,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色衰爱弛之时,很容易被皇帝抛弃,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常有发生。
,章德窦后非常嫉妒生下皇子的宋贵人和梁贵人,而且宋贵人的儿子刘庆还是皇太子,梁贵人的儿子则名为刘肇。
章德窦后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开启了自己的宫斗模式,她设计陷害宋贵人,令汉章帝废了刘庆的皇太子,又逼死梁贵人,收了梁贵人儿子刘肇为养子。
经过这一番操作以后,章德窦后的地位稳固下来,汉章帝却很短命,早早的便驾崩了。
章德窦后帮助刘肇继位,史称汉和帝,章德窦后也就成了章德窦太后,汉和帝还小的时候,章德窦太后掌权,帮助汉朝顺利延续。
章德窦太后死后,梁贵人的姐姐开始对其发难,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文武都开始纷纷抱怨章德窦太后,倒章德窦太后成风,反对章德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的声音越来越大,其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人投机,目的为汉和帝生母讨回公道。
汉和帝并未对章德窦太后有切齿之恨,而是觉得章德窦太后“虽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减损。”
可见,章德窦太后生前,对刘肇非常好,而且凡是以大局为重,自己也并没有私心,才赢得了汉和帝对她一番理解,最终,汉和帝力排众议,促成章德窦太后与汉章帝合葬一事,给了她一个比较理想的结局。
桓思窦后与章德窦后也有相似之处,桓思窦后入宫之时,汉桓帝也是刚刚废黜了皇后,桓思窦后在同年就被封为皇后。
不过桓思窦后没有章德窦后幸运的是,她虽然贵为皇后,却并不得汉桓帝的欢心,当时最受宠的人是采女田圣等。
桓思窦后刚进宫两年,汉桓帝又早早驾崩了,桓思窦后则变成了桓思窦太后,而且汉桓帝驾崩的时候尚无子嗣,桓思窦太后为延续汉朝,找来一个解渎亭侯刘宏做皇帝,是为汉灵帝。
,对于桓思窦太后此举也有人认为她故意找来幼童方便控制(汉灵帝登基时11岁),这样一来权力便归于“女主”。
其实面临汉桓帝早崩且无子的局面,桓思窦太后找一个好控制的孩童做皇帝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否则找来一个难对付的人,恐怕就要大权旁落,这汉朝江山恐怕也就摇摇欲坠了(虽然桓思窦太后如此做,汉朝的国运也未能延绵太久)。
桓思窦太后与章德窦太后一样,也在后宫开始了宫斗,将汉桓帝生前宠爱的以田圣为首的数人,全部处死。
后来,桓思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密谋诛杀宦官,然后事情败露,反遭宦官所害。桓思窦太后自此也被幽禁,迁居南宫云台。
桓思窦太后最终忧郁病逝,死后还遭到了曹节、王甫等人的刁难,不仅用衣车载窦妙的尸体置于城南市舍数日,还打算以贵人礼葬之,幸亏太尉李咸与群臣仗义执言,最终才得以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
东汉两位窦后,虽然都是权倾一时的“干政太后”,最终的结局却并不是非常顺利,都险些早死后遭到清算,不过最终好在都顺利与帝王合葬,没有辱没生前的地位。
她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还算满意的结局,其实离不开支持她们的皇帝或者臣子,这也说明她们掌权期间,并没有篡夺汉朝江山的想法,并且对汉朝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这才在身后得到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否则,她们的下场便会和吕后一样,整个外戚家族,顷刻间便不复存在了。
优质答案2
西汉窦太后窦漪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5年。
东汉姓窦的太后有两位第一位是窦太后是汉章帝的章德皇后,她是东汉开国功臣窦融的曾孙女,也是东汉开国帝刘秀的曾外孙女,父亲窦勋,母亲沘阳公主。在丈夫汉章帝刘炟驾崩后,临朝摄政,成为东汉第一个摄政太后,开启外戚专权之风。
东汉第二位窦太后是章德窦皇后的侄孙女,名字叫窦妙,在165年,汉桓帝二废皇后之后进宫,封为贵人,同年立为皇后。
窦妙善于隐忍,对汉桓帝的各种作死行为都不干涉,终于熬死了汉桓帝,拥立汉灵帝继位,成为摄政太后临朝称制。
这三人生卒年间相距两百多年,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嘛,能有什么关系呢?
请听有书君一一道来。
一切先要从西汉窦太后说起,这位窦太后不简单,她家境贫寒,从小入宫做宫女,阴差阳错进入代王宫,更是走运的取代了原代王妃母子,在代王刘恒继位后,做了皇后,儿子成了太子。
丈夫死后儿子继位窦漪房成了皇太后,儿子死了孙子继位又成了太皇太后,一个出身寒微的贫家女因为风云机遇而成为帝国的实际掌权人,上演了一出麻雀变凤凰的传奇故事。
某种程度上,西汉的窦太后名气较大,在现代影视剧中出镜也较多,从《汉武大帝》到《美人心计》,都有窦漪房的身影。
言归正传,到底这位窦太后与后面的那两位近亲窦太后有什么关系呢?
她们的关系缘于西汉窦太后的弟弟窦广国。
窦漪房的小弟弟窦广国,是东汉章德窦后的曾祖父窦融的七世祖——这仨都是一个窦氏家族,是有据可考的。
说到这里,有书君不得不赞叹窦氏家族自窦漪房后,一跃而起,长盛不衰,跨越几个朝代,还能成为名门望族,让几代皇帝都与之联姻——不是刘家人非要恋窦家人,是窦家人太厉害。
不过,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西汉窦太后,没有她,窦广国还在给人当仆役呢,更不用说后来的这些出色子孙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三、请问谁能给出家庭"排辈"关系的详细列表?
家 庭 称 谓 一个家庭,亲戚之间,历史形成了传统的亲族传承关系,互相之间根据辈份沿袭而固定成各种称谓。
这种称谓,口头的称谓与书面的称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且对外人和互相之间的当面称谓也不尽相同。称谓的书面、口头、对人、当面虽有不同,但其本质的辈份却是一致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 子女称父亲口头当面称呼是“爸爸”、“爹”、“达达”,“爸爸”的称呼在城市中普遍,而“爹”、“达达”、“大”在山西的农村中普遍。字面上或对外人称父亲为“爸爸”、“父亲”、“家父”、“高堂”、“老爷子”、“老爹”、“老人家”、“老头子”等等。 子女称母亲口头上当面叫“妈”、“娘”、“妈妈”。字面上或是对外人说时称之为“母亲”、“家母”、“我妈”“老母亲”“老娘”“老太太”“老妈”、“高堂”等。 子女称父母双亲时,当面口头叫“爸妈”、“二老”、“爹娘”等。书面或对外人时称“双亲”、“二老爹娘”、“二老”“父母”“爹娘”等。 孙子称祖父,口头当面称呼为“爷爷”、书面或对外人时称“祖父”、“爷爷”。口称曾祖父为“老爷”,书面或对外人称之为“曾祖父”。高祖,口称“老老爷”书面为“高祖父”。 孙子称祖母,口称当面时叫“奶奶”,书面或对外人说时为“祖母”、“奶奶”。口称曾祖母为“老奶”、高祖母为“老老奶”。书面称曾祖母为“曾祖母”,高祖母为“高祖母”。 父亲的哥哥,口头当面称“大爷”、“大伯”、“大大”或“大爹”、“二爹”等。书面或对外人时则称之为“伯父”。 父亲的弟弟,口头当面称为“叔叔”、“大叔”、“二叔”“三叔”或“大爹”、“二爹”……等。书面或对外人时称之为“叔父”、“大叔”、“二叔”……等 伯父的妻子,当面口头称“大娘”、“大妈”、“二娘”、“二妈”等。书面或对外人称“伯母”、“大伯母”、“二伯母”等。 叔父的妻子,当面称“婶娘”、“婶子”。书面对人称“婶母”“婶娘”。 姐妹,一般都称“姊妹”,当面称或书面称呼都是“姐姐”、“妹妹”、“大姐”、“小妹”等。 兄弟之称呼,当面口头称兄为“哥哥”、称弟为“兄弟”、书面称兄为“兄长”、“兄台”,称弟为“弟弟”、“老弟”或“老三”、“老四”等。 丈夫称妻子,口头当面称,或者直呼妻子的名字,或者叫“小X”“老X”,农村有些地方叫“孩子他娘”、“孩***”。书面或对外人时则称道较多。书面往往直呼其名,或是“亲爱的XXX”。对人时则称“爱人”、“老婆”、“内人”、“妻子”、“夫人”、“家里的”。有些甚至称“贱内”,“贱荆”。年龄大时则称为“老伴”、“老婆子”。 妻子称丈夫,口头当面称“当家的”、“孩子他爹”、“他爸”、“老张”、“老李”或者直呼其名。对人时则称“男人”、“我那一口子”、“丈夫”、“爱人”、“孩子他爹”、“孩他爸”、“老伴”等。 妻子对丈夫的父亲,口头当面称为“爸爸”、“爹爹”、“达达”,是随着丈夫而称呼的。对人或书面称呼则称为“公公”、“公爹”、“孩子他爷”。 妻子对丈夫的母亲,口头当面称“妈”、“娘”,是随丈夫来称呼的。对人或书面时则称“婆母”、“婆婆”、“妈妈”。 妻子对丈夫的兄长,口头当面称“哥哥”、“大哥”、“二哥”等。对人称“大伯子”。书面称为“大伯”“哥哥”“大哥”等。 妻子对丈夫的弟弟,口头当面称“兄弟”、“弟弟”或直呼其名。对人称时叫“小叔”、“他二叔”、“他三叔”等。书面称时叫“弟弟”或直呼其名。 妻子对丈夫的姐姐,口头当面称为“姐姐”、“大姐”,“二姐”等。对人称为“大姑子”、“孩子***”。书面称为“姐姐”、“大姐”、“二姐”等。 妻子对丈夫的妹妹,口头当面称“妹妹”、“小妹”、“大妹”、“二妹”等。书面称时为“妹妹”、“小妹”。对人称时为“孩子他姑”、“小姑子”、“小姑”。 妻子对丈夫兄弟的配偶,口头当面称长者为“嫂”、“嫂子”、“大嫂”、“二嫂”等。长称幼为“弟妹”。互相之间称为“妯娌”。对人称“孩子他婶”。 兄对弟的妻子,对人称为“兄弟媳妇”、“弟妹”、“弟姐”、“老二家的”等,当面称“弟妹”、或直呼其名。 弟对兄的妻子,对人、当面、书面均称“嫂子”、“大嫂”、“二嫂”等。 祖父母称孙子辈为“孙子”、“孙女”、“孙子媳妇”或直呼其小名、大名。 父母称子女直呼其小名,爱称“小子们”、“闺女”。称儿子为“小子”、“大小”、“二小”等,或者直呼其名。称闺女为“闺女”、“丫头”、“妞儿”、“妮子”“奴儿”或直呼其乳名。 称儿媳妇,对人时叫“媳妇子”、“媳妇”、“儿媳妇”。当面叫“XX***”,前面把孙子的名字加上。或者是直呼“XX媳妇”,前面把儿子的名字加上,也有的直呼其名。 兄弟的儿女,兄弟、姐妹、妯娌都称之为“侄儿”、“侄女”,出嫁之后的姊妹则对人称为“娘家侄儿”、“娘家侄女”。 称继母,对人称为“后妈”、“后娘”,当面同样称“妈”、“娘”。前妻所生子女对人称“前家子的”,随娘改嫁的孩子,称之为“带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