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定都之谜 朱元璋定都北京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3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朱元璋定都之谜。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从一个乞丐到的皇帝,他的经历是非常励志的。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他的父母母死得早,所以他从小就跟着自己的叔叔长大。后来他参加了郭子兴的义军,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郭子兴看中收为义子。后来他跟随随自己的义父一起讨伐元朝,并且打败了元朝的军队,成为了一方诸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成为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一朱元璋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两次想要迁都,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朱元璋定都南京,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68年建明,暂定金陵为都,但增加了一个陪都,确定了南北二京制。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只是在南京称帝,但并未马上决定定都南京。这是因为,当时一些人认为,应该定都中原,南京有点偏。于是,当年四月,朱元璋亲自考察了汴梁;五月份,朱元璋下令"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后来朱元璋第二次考察了开封,得出结论汴梁及周边被战乱搞得太残破了,民生调敝,水陆运输比较艰难,在此建都的话,粮饷运输会给民众带来沉重负担,汴梁不适合作为首都。
,文人们定都中原的心理也要照顾一下,于是当年八月份,朱元璋下诏,定“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这样,朱元璋洪武初年的南北两都制也就形成了。当时的形势是,金陵虽偏东南,但作为大明王业兴起的根本之地不能轻视,定南京为都。开封虽然没有实际都城功能,但将其定位北京,以供春秋巡守之用。
第二阶段计划迁都凤阳,于是开始大建中都,但在中都即将建成之际突然停工,使中都成了大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
1368年的北伐,大明赶走了元顺帝,天下即将完全统一。此时明朝君臣有一种意见认为,金陵毕竟是南朝故都,偏安、短命的意味很浓,与大明大一统的地位不符,君臣又开始讨论定都于哪里的事。1369年,众臣提出了几个选择长安、洛阳、大都。
但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都需要江南粮饷接济,加重了百姓负担,所以不妥。
接着,朱元璋话锋一转,说了临濠府的优势。这临濠府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朱元璋认为,临濠府前有长江、后有淮河,地势险要,漕运优势明显,可以作为中都。
朱元璋的重臣们也多是濠泗俊杰,他们赞成临濠府为都城。朱元璋君臣的小农意识在此显露无余。长安洛阳大都转运粮饷劳役百姓,难道营建中都不是更加浩大的工程吗?
决定之后,1371年朱元璋亲自考察故乡凤阳,决定大规模营建中都。在行政规划上,把附近11州23县都划归凤阳。凤阳虽然被称为中都,但实际上是以主都标准营建的,其规制全面、规模宏大。
,洪武八年(1375年),正在如火如荼兴建的明中都凤阳成,忽然在朱元璋的诏令下停工。此时的中都已经完成了近九成,很快即将完工。朱元璋为什么要罢建中都呢?
表面上看,朝廷说建设中都劳费甚多,未来供给也加剧百姓负担。还有说是北元未灭,朱元璋不该奢侈建中都。可是,朱元璋转身就重建了南京的宫殿,这实际上劳费更重。这一条不成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突然决定罢建中都呢?
原来,因为营建中都的工程过于浩大,很多工匠数年不得归家,每日寅时即起劳作,要干到酉时,也就是从早晨四五点钟,要感到晚上七八点,这比今天的九九六要辛苦多了。工匠们深深地怨恨,但又无处申诉,于是采用“厌镇”之法,想要利用巫术改变宫殿风水,使宫殿不利于主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情绪发泄没有办法诉苦伸冤,于是用诅咒之法,把一腔怨恨发泄在未来宫殿主人身上。
朱元璋是个迷信之人,当他兴致勃勃地视察中都工程进展时,却赶上了这种不吉利的事,他震怒之下,对工匠“厌镇”事件反应极大,杀戮了大批工匠。
,工匠们通过厌镇进行的反抗,也提醒了朱元璋,让他不要重蹈元朝穷奢极欲的覆辙。几方面原因综合,朱元璋终于叫停了中都的建设。
由于中都发生“厌镇”事件,朱元璋进而怀疑南京的宫殿是否也被工匠们动了手脚,这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决定改建南京宫殿,来破除工匠们可能的诅咒。朱元璋改建南京宫殿时曾说,“因工匠厌镇百端,于心弗宁”,证明了这个推断。
第三阶段,计划迁都长安,但因太子朱标之死而作罢
朱元璋废中都定都金陵后,重建南京宫殿。刘基为其选定的位置在钟山之阳,填湖造地而建。但地势南高北低,宫殿建成后,导致后宫容易积水。朱元璋形容为“前昂后洼”,非常不满。晚年的朱元璋便萌生了迁都关中的想法。
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朱标于是带着文武诸臣前去考察关中。朱元璋的本意是让皇太子一行作为迁都的勘察队,一旦对陕西考察情况满意,即准备迁都。
朱标一行回南京后,拿着考察报告,面陈迁都关中之事,看似迁都关中已成定局。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迁都关中即将落实为行动时,皇太子朱标在考察归来后的第二年四月病逝。
朱标之死对晩年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迁都关中之议也随着朱标之死而作罢。朱元璋之际年龄大了,不愿折腾了,这在其后发布的诏书中可以看出“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己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朱元璋无法迁都的无奈可见一斑。
皇太子朱标早死,让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关中的想法,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的暮年阶段,彻底放弃了迁都的梦想。大明于是最终以南京为首都,凤阳(中都)为陪都,形成了二京制。

二朱元璋定都凤阳

是凤阳,朱元璋是后来才到句容的,他的父亲朱四九祖籍是安徽凤阳,所以是凤阳.
朱元璋在“皇觉寺”当“和尚”
《明史》卷一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但据说该寺名系朱登基后赐名。又云该寺在明末毁于兵火,后重建,现称龙兴寺. 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

三朱元璋定都北京

明朝定都北京跟刘伯温无关。

明成祖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从北平发动“靖难之役”,攻占京师,夺取帝位,初时仍定都南京。

1421年2月2日明朝迁 都北京,并改北京为京师,复原南京的名号。

明成祖迁 都北京后,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并保留了一套中央机构。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


四朱元璋定都在什么地方

说到大明王朝的首都,众所周知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都城所在地位于今南京市,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篡位成功之后,迁都自己为藩王时的封地北平府,定都后更名北平府为顺天府。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大明王朝的都城经过四代帝王不断地纠结之后,直到第五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时期,才确立顺天府为大明王朝首都。直到崇祯皇帝自缢,大明王朝覆灭再无他议。

那么为什么大明王朝的首都如此“难产”与纠结?又为何几经周折后,最终还是定都于顺天府?

上图_ 明朝版图

  • 明太祖朱元璋的选都纠结

在朱元璋尚未自立门户建立地方政权的时候,就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决为行动纲领,最终能够获得逐鹿中原的最终胜利。而在这十几年的漫长征战过程中,朱元璋最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之一,就是夺取集庆路(今南京等地)。正是在这里朱元璋完成了身份的最终蜕变,先是吴国公、再是吴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样看来,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没什么问题,而且南京自古就有帝王之气(至少史书上有这么记载),朱元璋心里还是有所纠结。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

纠结一革命尚未成功

在朱元璋称帝之初,大明政权依然处于南征北战的状态之中。当时的形式是,南方地区那几个地方势力,基本上已经是苟延残喘,就等着老朱皇帝“割韭菜”了。所以,此时朱元璋的主要斗争对象是北方的蒙元。果然,朱元璋仅用一二年时间,就将广袤的南方地区收复,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对付蒙元。

一旦北伐,应天府偏于东南的地理劣势立马显现。尤其是在征战西北的时候,在没有任何通讯设备的年代,前方前线与后方用指挥部之间信息传递十分不便。,朱元璋在取得原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之后,在这里建立二都,称“北京” (开封古代的称呼),称应天府为“南京”。

上图_ 北宋开封城(汴京)平面布局示意图

纠结二偏于一隅,不利于治国

实际上,应天府作为首都,这种偏于一隅的劣势并不是仅局限于战争时期。在大明王朝平定中原而完成“大一统”之后,这种弊端仍在显现甚至是有所放大。尤其是在北方残余蒙元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定都南方显然不利于北方防御的指挥与调配。

针对这一极其不利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两套应对的国策方针

,仿照汉制,以封藩诸位儿子为亲王驻守边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考察北方诸城,另选址迁都。这一重任的主要主持人是太子朱标。

关于“天子守国门”非本人重点,不做赘述。太子朱标考察北方各地选址迁都确实是花了不少力气。

上图_ 长安、洛阳地理位置示意图

在发现汴梁无险可依之后,就彻底放弃恢复北宋旧都的打算。朱标重点勘察了长安与洛阳两地,这两地也是自古以来王朝定都的青睐之地。由于朱元璋本人更加青睐于长安,朱标对长安进行了多次勘察。于洪武二十四年,朱标由长安返回应天府后就一病不起,在卧病期间,朱标还是认真的给老父皇写了一份都城选址考察报告,报告中朱标本人更加倾向于洛阳而非长安。,随着次年朱标的病逝,朱元璋已经无心

,在派遣朱标外出勘察之前,朱元璋还有意定都在自己的家乡凤阳。,由于凤阳的地理位置太差,每十年就极可能遭受一次重大自然灾害,最终不得已而弃之。尽管凤阳成不了大明王朝的首都,但朱元璋还是把这里定为中都,并且在此大兴土木,一度辉煌。可惜,凤阳的辉煌仅是昙花一现,随着朱元璋的去世,中都也就被彻底抛弃了。

上图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永乐皇帝

  •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

我们普遍认为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平,是因为这里他为藩王时的封地,更加容易瓦解建文帝的统治残余势力,而实际上这只是他迁都的原因之一。而更为重要的迁都原因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蒙古人的南下。

自己的靖难是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的统治重点之一就是,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所以朱棣极大程度地削弱与限制藩王的军事能力与政治自由。,太祖时代的“天子守国门”体系,在成祖时期被完全推翻,更是把曾经主要镇守边关的藩王迁往内地,如宁王朱权,就由大宁口迁往南昌。而大宁口封地也因为靖难时,蒙古朵颜三卫的鼎力相助而赠予之。不得不说,大明王朝又失去了一块天然屏障。

上图_ 明清时期天津兴旺的运河漕运

如此北边边防的极度空虚,让朱棣不得不坐镇北方。而北平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帝王之都和自己地盘等历史背景,自然成为朱棣迁都的首选。此后朱棣更是凭借着北平的地理优势,大举出兵关外,将大明王朝的版图,在东北关外,向北延伸了一大块。

,定都顺天府照比应天府有一个极大的劣势,那就是首都的粮食补给成本要高太多。现今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重要产地,但在明清时期,顺天府(北京)的粮食补给,必须从南方调配供应,而补给的物流运输首选漕运。而应天府仅需从周边取粮即可,着实比顺天府便捷太多。漕运不但成本极高,更致命的是,一旦遇到干旱少雨,漕运是步履维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明清时代。

上图_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

  • 明仁宗打算还都应天府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仅在位十个月,但他确是一位大明朝少有的务实皇帝。在仁宗身上,似乎看不到一点其父好大喜功的影子。仁宗清楚自己既然没有太多“开源”的本事,那就主导“节流”,显然还都应天府就是必要的“节流”举措。

所以,仁宗皇帝一边命太子朱瞻基在应天府监国,自己则在顺天府主推还都事宜。,谁也没想到仁宗皇帝会突然在顺天府去世,还都事宜就此又告一段落。

上图_ 明代北京城

  • 明英宗最终颁布谕旨,确立定都顺天府

经过了明宣宗朱瞻基十一年的执政,顺天府为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的统治体系已经健全,不但绝大部分的朝廷重臣也都生活在顺天府,皇帝的都城紫禁城也在顺天府建好投入使用良久。如此情况,再想要还都应天府,不但劳民伤财,更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动荡,这是基本解决藩王作乱的宣宗皇帝最愿意承担的后果,,还都应天府已经很不现实,也更不合适了。而且在北方定都,是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基本共识,自古以来,王朝的威胁主要在北而不在南。

明英宗冲龄继位不久后,就颁布谕旨,确立了顺天府为大明王朝首都,应天府为陪都。纠结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明王朝首都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了。

参考资料

【1】《中国人的生存规矩》 吴晗/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明史》、《明实录》 等古籍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五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在南京

朱元璋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