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怎么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叫做里昂惕夫,这个地方的人们生活在山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他们只只能够通过一些传说来了解自己的国家。
一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其解释主要有哪些理论?
1、劳动生产率不同 2、忽视了人力成本 3、自然资源稀缺 4、关税 5、要素密集度逆转里昂惕夫之谜希望对楼主有用。
二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如何解释谜的产生
是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Leontief,1906-)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劳动熟练说(SkilledLaborTheory)劳动熟练说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SkillTheory)、劳动技能说和劳动效率说,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B.Keesing)加以发展,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和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
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这是他本人对这个“谜”的解释。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呢?他说这是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精神较强的结果。这些论点,可以看作是熟练劳动或人类技能说的雏形。,一些人士认为里昂惕夫的解释过于武断,一些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克雷宁(Krelnin)经过验证,认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欧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他的这个论断,通常不为人们所接受。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针对要素禀赋理论关于各国拥有同质的生产要素的基本假定,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很难说是同质的,而是可以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生产技能的组别。一个国家尚且不能说有同质的劳动要素,那么,就国与国之间劳动要素的相互比较而言,就更谈不上所谓同质性了。
基辛根据美国196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将美国的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大类。熟练劳动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厂长或经理、技术员、制图人员、机械工人、电工、办事员、推销员、其他专业人员和熟练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练劳动指不熟练和非熟练工人。
基辛认为,由于每一个就业者接受的教育和所具备的专业技术特长不同,因而在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劳动技能的高低差异。通过研究,基辛发现,美国各行业的出口数量同该行业总产量的比率,即该行业的出口在全行业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同按以上序列划分的美国就业人员劳动技能的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某一行业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越高,该行业的出口占全行业生产总量的比重越大。,基辛还发现,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如按以上序列将其中包含着的劳动要素加以细分,前7类高技能劳动大约占55%,而在美国的工业制成品进口中,这一比重只有43%。这就是说,美国出口的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TheHigh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进口的是“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TheLoSkilledLaborIntensiveGoods)。
,基辛还就13个工业发达国家劳动要素的技能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美国的各类高技能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说高技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的结论。
,在季辛看来,里昂惕夫对他自己的验证结果所作的解释是合理的。正是由于美国在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产业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才致使美国各行业的“出口/总产量比率”同该行业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高低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进而导致美国作为一个高技能劳动要素相对丰裕,而低技能劳动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大量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商品。美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同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矛盾。(二)人力资本说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而教育和培训可视为对人力的投资,高素质劳动力可以称为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
人力资本投资也要取得相应的投入回报。,对劳动要素的基本构成单元每一个从业人员说来,他所得到的工资收入就并非完全是就其眼下的劳动付出支付的报酬,其中必有一个部分,是就其过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给予的相应回报。如果在一国的出口商品生产中使用的人力资本要素大于该国进口商品中包含的人力资本要素,该国实际上是在出口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HumanCapitalIntensiveGoods)。倘若如里昂惕夫那样,对人力资本要素完全忽略不计,就极有可能出现里昂惕夫之“谜”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综合起来看,美国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地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的平均工资也高出其他国家。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同其他国家相比,在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回报上的相对差异,进而也证明了美国是一个人力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国家。美国出口商品中理所地包含着相对密集程度较高的人力资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美国出口商品中劳动要素的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笼而统之地理解为美国是在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不符合现实情况,显然是不正确的。,要相对准确地测算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的确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较为粗略的方法是直接将从事较为复杂劳动的“白领员工”的平均收入同从事较为简单的劳动的“蓝领员工”的平均收入的差额作为人力资本投入的参考指标;较为精细的方法是将实际发生的教育费用、职业培训费用、医疗保健费用、社区服务费用等等加以汇总,测算出人力资本投资的约数。无论采取何种测算方法,人力资本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决定美国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决定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家范尼克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时只考虑了劳动和成本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自然资源这一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美国进口的自然资源产品中大部分为其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等过程中又大量的投入资本,故这些产品在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看就容易解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较多的现象。
(五)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
三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家如何解释?
二、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需求偏好论
该观点认为,美国的需求偏好强烈地偏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使得美国的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高。,美国就会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1957年,豪萨克(Houthakker)对许多国家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表明,对食物、衣物、住房以及其他种类的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在各国都是很相近的,基于需求偏好不同假设的解释是行不通的。
2、劳动效率论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在1947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外国工人的三倍,如果把美国的劳动数量乘以3,再和国内可用资本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劳动丰裕型国家。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要素禀赋论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有在美国出口商品比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时才成立。这一解释并没有被广泛接受,里昂惕夫自己后来也否定了它。)
3、要素密集度逆转论
要素密集型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又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当两种商品生产的替代弹性(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差异较大时,即随着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一种产品的生产中极易用一种生产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而另一种产品的生产则很难用一种要素代替另一种要素,这时就可能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
4、自然资源缺乏论
里昂惕夫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的,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而实际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自然资源型的商品 ,在两要素模型中将其划分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商品,显然是不正确的。 ,许多生产过程需要使用自然资源,如采矿业、钢铁业、农业等,也需要 大量实物资本。美国对许多自然资源的进口依赖性很强。里昂惕夫后来在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检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减去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结果就成功地解开了“谜”。
5、关税结构论
由于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美国的关税政策导致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关税实际上是对进口征税,它减少进口,刺激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鲍德温的研究表明,如果美国对进口商品不加限制的话,其进口品中资本和劳动之比率将比实际高5%。克拉维斯(Kravis)在1954年的研究发现,美国受贸易保护最严格的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影响了美国的贸易模式,降低了美国进口替代品的劳动密集度。这对解释里昂惕夫之谜有一些帮助。
,里昂惕夫对赫——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这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四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以为是悬疑事件或者未解之谜之类分的,如果你要是真的这么想那可就错了,其实里昂惕夫是一位经济学家,而且里昂惕夫之谜也是当时他研究经济的时候提出的一个观点,观点却与现实实验结果不同,所以成为一个谜题,怎么样有大致的了解了吧,让我们快去来看一看吧。
在1953年的时候,里昂惕夫对美国的进口产品资料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那就是他发现美国正在出口一些需要耗费很多劳动力的产品然后却需要进口一些价格比较高的精品,这样就与当时流行的一个贸易理论相违背了,却能很好的进行下去,这就让里昂惕夫很疑惑,于是提出这个疑问,并且发动全国人民思考。
这个疑惑一提出,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全都对此问题有了兴趣,纷纷开始研究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思想不同,所以很难将答案统一。
里昂惕夫自己对此进行了解答,他认为可能是美国的劳动力素质高所以这可能是一场智力投资,所以根本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有人却发现这个理论同样在发展不好的国家也适用,所以根本不能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这个疑惑就一直没法解决,也成为了相关领域的一大难,你怎么看呢。
五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请简述原因
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贸易结构的计算分析,开辟了用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谜”以及对“谜”的检验说明,要素禀赋理论已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作出有力的解释,因为二战后科学技术、熟练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已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建立在庸俗学派要素理论基础上的要素禀赋理论已脱离二战后的经济现实,“谜”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谜”的解释正是结合实际对要素禀赋理论前提中的劳动同质、两要素模型和完全竞争的假定进行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