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罕战役之谜 诺门罕战役详情
诺门罕战役之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并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座城市的居民并不欢迎德国人,,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纳粹的走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在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许多建筑物被摧毁,,城市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定向德国投降,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援助。
一诺门罕战役详情
早期的有诺门坎战役,指挥官是朱可夫大将,日军把此时的苏联想得和当年日俄战争的沙皇俄国一样,狂妄至极,结果结结实实的扇了日军一耳光,日军在此役遭受惨败,参战的几个师团全部被歼灭(军事上给歼灭的定义是损失一半以上部队,即使去此建制所应有的战斗力),从此再不敢打北方苏联的主意,将力量全部放在中国的军事行动上。轴心国妄想双线夹击苏联的计划破灭,使得苏军可以从远东调集大量兵力支援战局急剧恶化的西线。往后就是苏军出兵东北,指挥官是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这战实在没什么可说的,日军甚至称不上有什么像样的抵抗,苏军绝对优势的军力1个月便推平了东三省的日本号称最精锐的关东军,战局完全一边倒,结果就不说了。
虽然苏联帮助中国拔掉了关东军这颗毒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民党也放弃了争夺外蒙的主权的想法,外蒙从此从政治上彻底脱离中国。
苏联对日本的兴趣小的可以忽略,所以据我所知苏联没有拍过此类电影,谢谢……
对不起,鄙人从不拍马屁,拿分走人。10分你拿回去。
二诺门罕战役伤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各国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争,目的达到了,即使战场上有些失利,也不能说是输了。比如1793年到1815年间七次反法同盟,英国鼓动各国对抗拿破仑,战场上是多次失利,但英国将拿破仑困在了欧洲大陆上,还借拿破仑的手削弱了欧陆各国,英国人趁机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扩张殖民地,国力日盛,成了大赢家。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的诺门罕战役也是这样,战场上的胜负不算什么,双方都达到了目的。1939年是世界局势风云变幻的一年,在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实力大增、羽翼渐丰的纳粹德国越来越不掩饰扩张的野心,各国政要目光聚焦欧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诺门罕战役爆发了。诺门罕战役的起因是1935年以来苏联和日本间就经常发生的边界武装冲突,但在当时特殊的局势下,在苏日双方高层有意操纵下,一场几百人的小冲突,演变成了长达135天、前后投入20余万人的大混战。
诺门罕战役1939年5月11日开战,1939年9月16日停火,日军死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000人;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25655人,从伤亡数字上看苏联吃了亏,但战事最终以日本关东军战败,日本主动退让结束。说是日本战败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损失任何利益,苏联方面也没有趁机得寸进尺,双方高层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真说不上谁输谁赢。
先说日本方面,自从纳粹德国在欧洲不断扩张以来,日本政府内部就有“北进”和“南进”两种战略方向的争论,“北进”就是进攻苏联,拿下西伯利亚;“南进”就是进攻英美殖民地,拿下东南亚。日本是一个岛国,从资源角度考虑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是其最眼馋的,而且英法各国对于纳粹德国的不断退让,也暴露了它们外强中干的本质,日本政府高层倾向于“南进”。但“北进”牵扯到日本陆军核心利益,日本政府挺害怕这帮动不动就搞“下克上”的陆军,不敢强压,事情就僵住了。
自从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之后,日本陆军心态爆棚,一直看不起俄国军队,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诺门罕战役,关东军上下根本不把苏联红军当做对手,自觉优势很大,不顾日本政府命令自行挑动边界冲突是常干的事。但诺门罕战役中苏联表现出来的强大工业实力、凶猛火力一下就震撼了日本陆军,此战中苏联的装甲车辆是日本的7倍、火炮数量是日本的6倍,消耗了31000吨弹药(相当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弹药总消耗量),一半以上的日军还没见到苏军的影子就都被炸死了。
嚣张惯了的日本关东军自然不甘心失败,还想调集部队报仇,但在1939年9月3日被日本大本营紧急叫停。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斗气,诺门罕战役表明苏联不是连枪都不能给士兵配齐的沙俄,与强大的苏军作战得不偿失;再加上欧洲传来消息,纳粹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觉得被盟友耍了,就更不愿意同苏联全面开战了。日本高层借着关东军战败的机会压制了陆军的“北进”呼声,全力推动“南进”计划。
再说说苏联这边,1933年希特勒全面掌控德国之后就对苏联表现出了强烈的敌意,1936年11月德国、日本《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更是让苏联高层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因为这种遭到东西夹攻的局面曾经出现过。1918年至1922年间,为了消灭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英法美日等国联合进行武装干涉,西到乌克兰平原,东到西伯利亚地区,全是战场,局面很是凶险,前车之鉴,苏联自然不会掉以轻心。
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苏联从1933年起开始新一轮的五年计划,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要在乌拉尔及西伯利亚等地区兴建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为了不影响国内经济建设,面对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苏联在初期是采取保守策略,但日军太过疯狂,边界冲突越来越激烈,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苏联高层决定给日军来个狠的,以打促和。为了保障作战,苏联铁路系统满负荷运转了2个月,超过5000辆卡车日夜不停的往前线输送物资,这才让朱可夫打出了震撼人心的进攻场面。
诺门罕战役取得优势后,苏联见好就收,除了保障东线安全的目的已经达到外,最重要的还是当时苏军本身问题多多。投入使用的陆、空军新装备暴露了大量问题,非战损伤严重;受“大清洗”影响,缺乏有经验的军官,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苏军进行多兵种大规模协同作战,默契不足,造成大量误伤,这也是苏军伤亡比日军高的重要原因。
1939年9月1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日本驻苏联大使东乡签订停战协定;后来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外交博弈,双方于1941年4月13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曾经想撕毁条约,和德国夹击苏联,诺门罕战役的阴影确实挺大,再加上其他利益考虑,就没打起来。
三日俄战争和诺门罕战役
1939年,日本和苏联在哈拉哈河一带的诺门罕爆发了激战,此战爆发原因表面上是双方的地盘问题,外加日军的几个昭和参谋不甘寂寞,私下军令挑起了战火。但实际上则是日本对北上策略的一次尝试,而代价自然也十分惨重。,这场诺门罕战役,也在某个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战争格局。
一、诺门罕战役的背景这场战役起初是因为日本控制的东北和苏联的盟国蒙古发生了领土纠葛,双方关于哈拉哈河一带的归属问题有不同意见,还几次发生小规模摩擦。日本当时节节胜利,却看到苏联和他们发生纠葛,于是立刻就想挑衅苏联,证明一下自己的实力,(多年前日俄战争的胜利增加了日本信心)。毕竟日本和俄国其实早就积怨已深在二十世纪初双方就大打出手,当时的日本击败了沙俄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高出了许多。
按道理说日本和苏联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奈何日本实在是小看了蒙古,更小看了苏联。自从双方势力范围"接壤"后,这矛盾冲突是一起接着一起,几乎就是停不下来了。但在哈拉哈河的纠纷之前,双方都算是小打小闹,没有演变成什么大的冲突。
哪怕是之前的张鼓峰事件,至多也就是打了几天罢了。苏联固然是极力克制,因为他们在欧洲还有一堆事情要解决,可日本老想着要和苏联比划比划,双方的矛盾就有点升级的态势。
自从哈拉哈河的摩擦爆发之后,日本关东军里的赳赳武夫们就有点按耐不住自己的躁动的心了。开始想尽办法要和苏联干上一仗。而日本军队素有下克上的传统,一群昭和参谋们凑到一起,决定伪造命令,直接让部队开拔和蒙古开打,引苏联大军下场作战。
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打趴下苏联,别说能解决冲突了,弄不好他们还能当将军呢!于是这群"很有精神",有脑子不太灵光的昭和参谋们是说干就干,决心要调动部队和苏联就地盘问题,好好地打上一场,证明他们的勇武过人。
二、战役爆发了,这群昭和参谋敢这么干,也是日本国内其实一直对他们日后的作战部署有着极大的争议。日本国内是分为两派,一派是北上派,主张以东北作为跳板入侵苏联领土,夺取西伯利亚的冻土之后,率军一路向西而去,大军穿过茫茫雪原,翻过乌拉尔山,接着和他们的德国盟友一起夹击苏联,这样他们就可以和德国合作夺取整个欧亚大陆。
另一派则是南进派,其策略就是向南入侵南洋地区,夺取英美在南太平洋和东南亚的殖民地,获取其所需的资源,如果条件准许的话,还可以派遣部队去攻占资源丰富的澳大利亚。两个战略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取大量的军事物资例如石油、煤矿等,只不过二个方案的战略方向不同,且是分别由陆军和海军提出,所以至今都没有做出决断。
而关东军的昭和参谋们,基本都是北上派,他们认为哈拉哈河的冲突是一个好机会,可以一举挑起战端。于是在1939年5月中旬,日本关东军进入诺门罕的蒙古军队管辖范围。蒙古军队可不是成吉思汗时期的作战能力了,很快他们便被日军按在地上暴打一顿。输了场子的蒙古打不过日本,只能向苏联方面求援。而苏联按照和蒙古的互助条约,决心派兵出兵教训日本人。
苏联这边是飞机坦克快速集结,组建了一个集团军来讨伐日军。而日本依旧是以步兵为主,装甲部队的数量实在是不够,于是苏联军队一介入就让日本关东军知道时代变了——日军士兵就算再有"精神",这血肉之躯肉体也挡不住钢铁洪流,这支属于先遣小队的关东军部队很快便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战争很快进入了第二阶段,在六月十八日,苏联的名将朱可夫被任命统帅这场战役。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的航空兵对日军的阵地开始狂轰滥炸,日军虽然也有一些机械化部队和航空兵,在对比苏军在此方面的投入还是太弱小了。
双方的航空兵在诺门罕上空激战多日,最终日军实在扛不住数量众多的苏军战机,只能选择退出空域让出制空权。日军在六月底开始对诺门罕地区进行增援,并且在七月一日拿下了谢尔陶拉盖高地。可日军擅长的是山地作战和大规模的步兵冲锋战,但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面对苏联的坦克,他们就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可以说日军现在全员暴露在了苏联的坦克和火炮的攻击范围之内。
三、肉身抵挡钢铁洪流七月三日,朱可夫指挥的苏军开始了反攻,飞机大炮对日军的阵地轮番展开轰炸和炮击,日军阵地几乎化为一片火海。幸存的日军刚刚离开掩体和防炮洞,就看到无边无际的苏军坦克向他们冲来。
日军根本没法应对苏军的钢铁洪流,除了用血肉之躯死守阵地之外,就只能不断地抽调援军投入战场,试图和苏军打一场消耗战。而眼看要输的底朝天的日军不甘失败,绝望之下选择调来731部队,打算在战场上投放霍乱病菌和鼠疫病毒。
奈何731部队的疯子们虽然把病毒投入哈拉哈河,可苏军都是饮用后方运来的水,根本不喝河水,反倒是饥渴难耐的日军士兵不顾禁令,纷纷灌了一肚子加了料的河水。到日军掐指一算,苏军被毒死几个不知道,自己人竟然被放翻了两千多人。
双方鏖战至七月末,日军的阵地已经被苏军大幅度压缩,但却还在拼死坚守阵地。朱可夫本人对于日军的顽固已经厌烦,决心调动大军一鼓作气击败日军,从而让苏军从这场无趣的战斗中解放出来,并让日军从此胆寒苏军的力量和钢铁!
八月二十日,朱可夫命令苏军发起总攻,被打的措手不及的日军,只能以血肉之躯死磕苏联的钢铁洪流。钢铁洪流显然不是血肉之躯能够抵挡的,不出数日日军就被苏军杀得丢盔弃甲,各部队完全被苏军打散,只能选择向后方突围逃窜。虽然关东军还是不死心,想要调集大军和苏军再战一场,可日军大本营却紧急叫停了他们,要求他们不可和苏军再战。
九月十六日双方正式停火签订停战条约,诺门罕战役正式结束。其实这场冲突如果没有外界干扰远远不到止步的程度,按着日本的习惯还得再搭进去几万人不可。奈何苏联方面是担忧欧洲局势的变化,所以不愿意和日军在诺门罕纠缠太久。而日本方面是考虑到自己和苏确实不在一个重量级,而且德国那边已经和苏联要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也就只能顺着台阶就坡下驴,结束这场毫无意义,损兵折将的诺门罕战役。
如果诺门罕战役以日军胜利的话,或许日本真的会选择横穿西伯利亚进攻苏联。奈何历史没有如果,在诺门罕输的底朝天的日本,只能选择放弃北上,转而选择南进策略,向英美等国发动进攻。在南进策略的影响下,日军在不久的将来就挑起了太平洋战争,而日本未来的选择,也就让日本彻底踢到铁板上了。
参考文献《二战简史》
四被遗忘的战场:诺门罕战役
1896年12月2日,朱可夫出生。 1906年,小学毕业 1915年8月7日,应征入伍。因作战勇敢并俘获一名德军军官而两次获得圣乔治十字勋章。 1916年,加入红军。 1919年3月1日,正式成为一名俄共(布尔什维克)党员。 1920年,担任独立骑兵第14旅第1团第2连连长。 1922年,获得红旗勋章。 1930年,被任命为骑兵第7师第2旅旅长。 1933年,担任白俄罗斯骑兵第3军第4师师长。 1937年,就任骑兵第6军军长。 1939年6月,任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苏蒙军队成功实施了围歼日军重兵集团的哈勒欣河战役,以伤亡9000余人的较小代价,取得了毙伤日伪军5万余人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日军北进的企图。五1939年诺门罕战役
诺门坎战役,也即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哈拉哈河战役”,日本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史上又称“诺门罕战役”。
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这场日本和苏联各自拉上伪满洲军队和蒙古军队的战斗,成了二战时期一个神话级的战役。
历来都认为强大的日本关东军,被名将朱可夫指挥的苏联远东军按在地下摩擦,全歼了当时日本陆军国宝级唯一的战车师团,让不可一世的关东军名誉扫地,以至于在与日本海军面前抬不起头来,丧失了北进的信心,不得不成为配角,协同执行海军的南下战略。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逐渐解密了当年诺门坎战役的档案,才发现原来历时135天,苏军虽然合围了日军第23师团,但却未能将其全歼,日军大部分兵力最终突围成功,只是损失了包括火炮在内的重装备。
日军,第23师团只是得到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连同第23师团本身部队合计只有2万人,就与苏军10万人的包括机械化作战单位在内的1个集团军作战。
苏军,投入了包括第57步兵师、第82步兵师、第152步兵师、摩托化第36师,机械化第5旅、装甲第7旅、第8旅、第9旅,坦克第6旅、第7旅、第11旅,空降第212旅、机枪第5旅、炮兵第185团,反坦克炮第37、85营,第63、66、150防空营等其他部队,另附外蒙骑兵第6师、骑兵第8师等部队,共计10万余人的第1集团军。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死亡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合计损失19714人。其中,62.7%的损失由苏军的炮火和航空轰炸所导致。
仅从人员损失情况和作战物资的消耗上,苏军都在日军之上,整个战役苏军有超过7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1的火炮数量优势,31的兵力优势,但伤亡仍然要比日军更大,,诺门坎战役,日军事实上并未战败,可视作日军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
苏军,死亡9703,受伤15251人,生病701人,合计损失兵力25655人。其中,15251名苏军伤兵,由子弹造成占44.2%,由炮弹、地雷和手榴弹等弹(碎)片造成的约为48.4%,由航空炸弹弹片造成的为6.5%,由刺刀造成0.9%。
尽管苏军的兵力损失在日军之上,仅发射的炮弹和投掷的航空炸弹就有3.1万吨,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作战的物资消耗也远在日军之上,日军发射的炮弹和投掷的航弹,两者相加仅消耗了不到2万发,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都不到,但苏军却达成了阻止日军北进的计划,诺门坎战役,苏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
此役,苏军沉重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二战初期嚣张的侵略气焰,迫使日本军部南下夺取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并将炸弹扔到了珍珠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头上,向强大的美国宣战,最终,导致日本战败亚太战场。
诺门坎战役,日军战前就胜算不大,苏军则是苦心积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仅西伯利亚铁路与博尔吉亚·桑贝斯铁路满负荷运行了2个月来维持这场战斗。
日军战斗力极为强大,差点击破苏军的部署,获得战役的胜利,而日本陆军航空兵也以寡克众,夺取了战场制空权,让苏军头痛不已。
此役,如果日军第23师团有较为充足的机械化部队,能够对抗苏军的两翼合围战术,诺门坎战役的最终胜败还真不好说。
苏军仅仅是凭借大量的作战物资、坦克、大炮和数倍于日军的步兵,才能反败为胜,如果不是名将朱可夫的指挥,日军第23师团肯定是赢定了。
由于苏军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日本关东军始终不敢主动发起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作战,也有日本军部认为北上西伯利亚是一片荒原,没什么好处可捞,不如南下能获得石油、橡胶等战争物资。
在苏德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际,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非常关键的时刻,苏军统帅部能从容地从西伯利亚抽调了大量防御日本关东军的兵力,投入到了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综合比对来说,诺门坎战役,日军和苏军双方互有胜负,尽管苏军人员死亡、作战物资消耗更多,但却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在苏德战场上,消除了来自远东地区的后顾之忧,得以将绝大多数的兵力投入苏德战场,最终,赢得了对德作战的胜利。
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国政府希望日本政府出兵攻打苏联,德日东西两面夹击,取得对苏联战争的胜利,但日本拒绝了希特勒政府的请求,希特勒设想的德日夹攻苏联的计划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