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韩信被杀之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1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西汉时期,刘邦为何一定要杀韩信?唐太宗李世民给出了标准答案
劳苦功高,却屡遭怀疑
与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他们两人都是在刘邦刚起义的时候加入,但韩信与他们不同,他是在中途从项羽那里“跳槽”过来的,而且当时刘邦阵中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将领,所以刘邦对这个年轻人没有丝毫兴趣,只是让他去管理仓库。
韩信任劳任怨地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本以为总会有出头的一天,但没想到的是,因为同事犯法,韩信自己也连坐当诛。就在韩信要被处死的时候,夏侯婴偶然经过,看到韩信相貌堂堂、器宇轩昂,就下令放了他。
经过一番交谈,夏侯婴更是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就推荐给了刘邦,但刘邦没有理睬,敷衍地给了个职务了事。好在,刘邦身边还有一位慧眼识才的萧何,而且他常年负责选拔人才,刘邦对他的这种能力也比较信任。
萧何与韩信聊过几次,觉得他可以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便找机会想要引荐韩信。经过几次波折,萧何终于找到机会将韩信推荐给刘邦,还“逼着”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这才让韩信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刘邦在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顺利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从这时起,刘邦越来越器重韩信,但还是对他不甚信任。
在韩信劝降赵国后,他与张耳一同带兵来救援刘邦。但刘邦却在清晨冲进两人的营帐中,把他们的兵符收走,又借此把韩信手下的精兵调走。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手下的谋士劝他自立为王,韩信认为自己对刘邦有功,刘邦不会过河拆桥。但事与愿违,在韩信占领楚国后,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
刘邦不经调查,便把韩信抓捕,又在没有找到证据后,夺去了韩信在齐王、楚王的爵位,将他降为淮阴侯。有了这次经历,韩信清醒地认识到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担心他功高盖主。
于是,韩信尽量闭门不出,生怕被刘邦抓到什么把柄,但刘邦仍不信任韩信,韩信也感到苦闷,后来,他遇到了将要被派往外地的陈豨,韩信与他定下计谋,约定若是陈豨在外造,他便在皇城响应。
韩信被杀,后世对此评论不一
果不其然,后来陈豨造反了,刘邦带着大部分将领前去平反,而此时,韩信的计谋却被人告发给了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设计了抓捕韩信的“陷阱”。
吕后先散布了陈豨兵败、刘邦回城的假消息,假借着庆祝的名义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令士兵将其斩杀。刘邦胜利回城后,得知了韩信被杀的消息,十分高兴,并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虽然有谋反之心,他也是被逼无奈,而且还未实行,便被处死。他的功劳和成就也被刘邦抹除。在后人的评价来看,大多数人还是站在韩信这边,为他的遭遇感到遗憾和不平。
另一些为刘邦辩解的人则拿不出什么好的理由,因为他们不是皇帝,没有办法站在刘邦的角度去看待韩信。直到800多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在面对有过失的尉迟恭,终于理解了刘邦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并对尉迟恭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尉迟恭犯错,李世民道出刘邦苦衷
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前,他的秦王府就已经是人才济济,门客也尽是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着房玄龄、杜如晦这两大谋士,也有着秦琼、尉迟恭等勇猛忠义的将领。
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李渊抗击隋朝时,就已经跟随在李世民左右,而李世民也有着礼贤下士、宽厚温和的优秀品质,所以君臣之间几乎没有隔阂。
大将尉迟恭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几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玄武门之变时,他更是参与了从策划到执行、善后的全过程。于是,在李世民即位后,将尉迟恭定为头等功劳。
他赏赐尉迟恭一万匹绢,还将原属于李元吉的齐王府送给了尉迟恭,在第二年封他为吴国公。论地位,此时能与尉迟恭平起平坐的,满朝文武也找不出几位。
按道理来说,尉迟恭理应心满意足,安分守己才对,可他偏偏脾气古怪,见不得别人的地位比自己高,于是屡次与其他大臣产生矛盾,有几次还触发了法律。
一次,李世民大摆宴席,招待群臣,尉迟恭坐定后,发现自己的座位竟然不是最靠前的,便发起火来,任城王李道宗见状就好言相劝尉迟恭。
可是,尉迟恭不但不领情,还一拳打在李道宗脸上,并且差点打瞎了他。李世民大为恼火,当即停止了晚宴,把尉迟恭叫到身前,对他说
“我在读《汉书》的时候,一直觉得汉高祖对待功臣很残忍,心里常常责怪他。于是,在我登基后,大赏功臣他们的子孙,并且一直包容他们细小的错误。
但现如今你五次三番触犯法律,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汉高祖会对韩信的死毫不怜惜,作为臣子,不能太贪图分外的奖赏,更不要有逾越国法的心思。不然,迟早会如同韩信一样,找来祸患。”
尉迟恭听完李世民的教诲,十分害怕,从此收敛了许多。与此,对于刘邦杀害韩信的原因,李世民的这番解释也很到位,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待此事,才是最符合刘邦当时心境的。
自古以来,“骄兵悍将”一词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因为这些打天下的人,在天下稳定之后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原因之一。
从某个角度来说,唐太宗的答案(杀功臣)无疑是最标准的一个。
劳苦功高,却屡遭怀疑
与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他们两人都是在刘邦刚起义的时候加入,但韩信与他们不同,他是在中途从项羽那里“跳槽”过来的,而且当时刘邦阵中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将领,所以刘邦对这个年轻人没有丝毫兴趣,只是让他去管理仓库。
韩信任劳任怨地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本以为总会有出头的一天,但没想到的是,因为同事犯法,韩信自己也连坐当诛。就在韩信要被处死的时候,夏侯婴偶然经过,看到韩信相貌堂堂、器宇轩昂,就下令放了他。
经过一番交谈,夏侯婴更是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就推荐给了刘邦,但刘邦没有理睬,敷衍地给了个职务了事。好在,刘邦身边还有一位慧眼识才的萧何,而且他常年负责选拔人才,刘邦对他的这种能力也比较信任。
萧何与韩信聊过几次,觉得他可以辅佐刘邦夺取天下,便找机会想要引荐韩信。经过几次波折,萧何终于找到机会将韩信推荐给刘邦,还“逼着”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这才让韩信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刘邦在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顺利重返关中,很快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从这时起,刘邦越来越器重韩信,但还是对他不甚信任。
在韩信劝降赵国后,他与张耳一同带兵来救援刘邦。但刘邦却在清晨冲进两人的营帐中,把他们的兵符收走,又借此把韩信手下的精兵调走。
在攻破齐国之后,韩信手下的谋士劝他自立为王,韩信认为自己对刘邦有功,刘邦不会过河拆桥。但事与愿违,在韩信占领楚国后,有人向刘邦告发韩信谋反。
刘邦不经调查,便把韩信抓捕,又在没有找到证据后,夺去了韩信在齐王、楚王的爵位,将他降为淮阴侯。有了这次经历,韩信清醒地认识到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担心他功高盖主。
于是,韩信尽量闭门不出,生怕被刘邦抓到什么把柄,但刘邦仍不信任韩信,韩信也感到苦闷,后来,他遇到了将要被派往外地的陈豨,韩信与他定下计谋,约定若是陈豨在外造,他便在皇城响应。
韩信被杀,后世对此评论不一
果不其然,后来陈豨造反了,刘邦带着大部分将领前去平反,而此时,韩信的计谋却被人告发给了吕后,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设计了抓捕韩信的“陷阱”。
吕后先散布了陈豨兵败、刘邦回城的假消息,假借着庆祝的名义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的钟室,令士兵将其斩杀。刘邦胜利回城后,得知了韩信被杀的消息,十分高兴,并诛杀了韩信三族。
韩信虽然有谋反之心,他也是被逼无奈,而且还未实行,便被处死。他的功劳和成就也被刘邦抹除。在后人的评价来看,大多数人还是站在韩信这边,为他的遭遇感到遗憾和不平。
另一些为刘邦辩解的人则拿不出什么好的理由,因为他们不是皇帝,没有办法站在刘邦的角度去看待韩信。直到800多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在面对有过失的尉迟恭,终于理解了刘邦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并对尉迟恭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尉迟恭犯错,李世民道出刘邦苦衷
在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前,他的秦王府就已经是人才济济,门客也尽是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着房玄龄、杜如晦这两大谋士,也有着秦琼、尉迟恭等勇猛忠义的将领。
这些人大多都是在李渊抗击隋朝时,就已经跟随在李世民左右,而李世民也有着礼贤下士、宽厚温和的优秀品质,所以君臣之间几乎没有隔阂。
大将尉迟恭不仅战功累累,而且几次救过李世民的性命,玄武门之变时,他更是参与了从策划到执行、善后的全过程。于是,在李世民即位后,将尉迟恭定为头等功劳。
他赏赐尉迟恭一万匹绢,还将原属于李元吉的齐王府送给了尉迟恭,在第二年封他为吴国公。论地位,此时能与尉迟恭平起平坐的,满朝文武也找不出几位。
按道理来说,尉迟恭理应心满意足,安分守己才对,可他偏偏脾气古怪,见不得别人的地位比自己高,于是屡次与其他大臣产生矛盾,有几次还触发了法律。
一次,李世民大摆宴席,招待群臣,尉迟恭坐定后,发现自己的座位竟然不是最靠前的,便发起火来,任城王李道宗见状就好言相劝尉迟恭。
可是,尉迟恭不但不领情,还一拳打在李道宗脸上,并且差点打瞎了他。李世民大为恼火,当即停止了晚宴,把尉迟恭叫到身前,对他说
“我在读《汉书》的时候,一直觉得汉高祖对待功臣很残忍,心里常常责怪他。于是,在我登基后,大赏功臣他们的子孙,并且一直包容他们细小的错误。
但现如今你五次三番触犯法律,我这才明白了为什么汉高祖会对韩信的死毫不怜惜,作为臣子,不能太贪图分外的奖赏,更不要有逾越国法的心思。不然,迟早会如同韩信一样,找来祸患。”
尉迟恭听完李世民的教诲,十分害怕,从此收敛了许多。与此,对于刘邦杀害韩信的原因,李世民的这番解释也很到位,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待此事,才是最符合刘邦当时心境的。
自古以来,“骄兵悍将”一词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因为这些打天下的人,在天下稳定之后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为何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原因之一。
从某个角度来说,唐太宗的答案(杀功臣)无疑是最标准的一个。
一、韩信真的是因为谋反而被杀吗?
优质答案1
谢谢朋友。
韩信的被杀属于一而再、再而三,被反复印证的历史规律,即古语“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之所以有如此规律,是因为——
战争年代必须重用贤才,否则,一旦战败,将一无所有。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贤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一旦战争结束,胜负已定,大权在握,贤才就成了多余的负能量,必须除之而后快。正如——
“养狗是为了抓兔子,兔子抓完了,还要狗干啥,烹吃狗肉吧”。
“打造弓箭是为了射猎,飞鸟射完了,还要弓箭干啥,收藏起来吧”。
“养活贤才是为了对付敌人,敌人消灭了,还要贤才干啥,借故除掉吧”。
事实上,早在韩信用十面埋伏、包围项羽之际,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就游说韩信,“留着项羽,刘邦永远重用你;否则,项羽的末日就是你的末日”。韩信不相信,钟离昧即搬出“狡兔死,良狗烹”的古语。并进而引证吴越争霸、勾践灭吴之后文种被杀的事例,也未能说服韩信。因为韩信出于对刘邦的忠诚,他压根儿不相信他会步文种的后尘。
,当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地被宫女用竹竿活活捅死之际,他才明白那句古话——
“太平本由将军定,不见将军享太平”。
总而言之一句话,韩信谋反被杀,不过是美好的托辞而已。真正的原因,就是被反复印证的“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规律。
不妥之处,敬请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