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与曾国之谜
施工队立即停下来,所有人都露出不解的神色,领导解释道“下面很可能有古墓,万一炸坏了我们都是罪人。”
经过专业人士查看,底下果然是一座大幕。墓室被打开后,大量的青铜器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每一件都堪称国宝。
墓中青铜器上多次出现“曾侯乙”字样的铭文,专家断定墓主人是战国时期曾国的一位叫“乙”的诸侯,这座墓也叫“曾侯乙墓”。
在这些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一件青铜尊盘。当考古人员发现它时,所有人都张大了嘴巴,然后不吝啬赞美之词。
纵使在场的专家见多识广,也不得不被它精美的外形和精湛的做工所折服。他们意识到,中国铸造历史也许会因为它而改写。
这件青铜器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高的是尊,四周矮的是盘,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所以叫作曾侯乙尊盘。
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尊盘口沿,那些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神奇的是,在这件精美的青铜器上,找不到一丝铸接或焊接的痕迹,也就是说,它是一次性整体铸造的!这种工艺就连当时的现代技术也很难做到,2000多年前的古人到底是如何制作的?
研究员华觉明突然想到中国古代的一种铸造工艺——失蜡浇铸法,简称失蜡法,失蜡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失蜡法,要用蜡做成铸件的模型,之后在蜡膜上包覆透气性良好的泥料,阴干后,加热融化蜡料形成空腔,浇注铜水,冷却凝固后脱除铸型便可得到完整的青铜器物。失蜡法制成的模具造型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镂空效果。
不过尽管在古籍上有过失蜡法的记载,在考古发掘中,确定由失蜡法铸造的最早的青铜器却是在明清时期,再往前就没有过实物例证。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业内专家认为,也许在青铜时代,失蜡法并不存在。
为了确认曾侯乙尊盘是否是用失蜡法铸造,华觉明开始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他几乎将尊盘的每一处细微的地方都仔细查探了一遍,甚至还用扫描电镜做了检测,结果排除了一切铸接、焊接的可能性。
显然,只有一种可能,它是整体铸造的,唯有失蜡法才可以做到。
华觉明认为光凭自己一个人无法将这个问题定论,于是找来三十几位国内顶尖的精密铸造专家前来联合鉴定,由此,曾侯乙尊盘的制作工艺——失蜡法得到了官方的盖章认证。
曾侯乙尊盘的出现让中国青铜器时代存在失蜡法的历史得到了确认,甚至这种古老的铸造技术起始于何时何地也即将找到答案。
转眼到了2006年,鄂州市博物馆的董亚巍在《江汉考古》和《中国文物报》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质疑失蜡法的结论,顿时在学术界引起一片轩然大波。
董亚巍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实地考察时,在曾侯乙尊盘口沿透空的纹饰上找到了并不起眼的范线,这正是传统的范铸法留下的痕迹,失蜡法是不会出现任何披缝的,所谓的曾侯乙尊盘是由失蜡法铸造的这个说法完全不成立。
,董亚巍认为,在青铜时代,失蜡法到底是否存在也值得怀疑,因为失蜡法在历史上的轨迹十分难寻,简直是来无影去无踪。
历史上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或变革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们的发展轨迹都是有迹可循的。唯独失蜡法仿佛就是从天而降一种成熟的技术,然后又突然消失,仅仅留下几件有限的青铜器,显得极其诡异。
来自上海博物馆的谭德睿也参与了这次的学术争论,他列举了淅川铜禁、许公宁透空青铜饰件等春秋时期文物反驳董亚巍的观点。
至于董亚巍在曾侯乙尊盘上发现的范线是蜡膜的披缝,而非铸接时所留下的。在对许公宁透空青铜饰件鉴定后,其制作工艺为失蜡法无疑。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谭德睿找到了一种叫“焚失法”的古老工艺,焚失法和失蜡法极其相似,但又稍有不同,焚失法用的材料是可以被烧掉的。
而焚失法也有它的局限性,焚失法只能铸造绳索造型类的部件,如壶的提梁。所以在蜡料发明后,焚失法很快被失蜡法所替代。
可以说,焚失法即是失蜡法的起源,也是范铸法向失蜡铸造演变的过渡技术,它只存在了一段时间便逐渐消亡。
焚失法的发现填补了失蜡法应有的发展历史,这是关于曾侯乙尊盘铸造之谜争论的转折点,这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争论也终于尘埃落定。
谭德睿以缜密的研究有力的反驳了失蜡法无历史可寻的观点,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同。
在外界一直为失蜡法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个叫黄金洲的文物专家花费数十年的心血,用失蜡法成功复制了曾侯乙尊盘。
看到这件同样精美的复制品,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代工匠铸造尊盘的技术,在这一刻得以重现。
一、历史上的曾国与随国是什么关系?
优质答案1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整组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于铜木结构的钟架上。
奇妙之处在于每个钟都能产生两个不同频率的乐音其中钟体正面敲击产生的称为正鼓音;钟体侧面敲击产生的称为侧鼓音。两种音既可单独击发,也可,且互相不干扰。由此,曾国开始为世人逐渐所知。但我国古代文献之中,却鲜有曾国的记载,倒是有鄫国的记载。
两个鄫国鄫国最早见诸于《左传》,《左传·僖公十四年》载“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根据先秦史料以及注解,鄫国属于地处山东兰陵一带的姒姓小国,于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实地考古兰陵县为其都城遗址,也证实了这一点。
与此,还存在着一个鄫国。钱穆在《史记地名考》一书中分析“《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缯氏。《周本纪》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左》哀四‘楚人谋北方,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此必缯之故国与申接壤。”因为如果鄫国如上述所述在山东境内,而在河南南阳的申国是不会联合其与犬戎,对幽王进行军事打击,因为路途太过遥远。故此鄫国是位于河南西南部,与申国相距不远,而非地处山东兰陵的那个鄫国。注意这两个鄫国都是姓姒。鄫国并非曾国
而历次出土有关曾国的文物都在湖北随州一带,其中在叶家山墓地一个青铜簋有“犺作烈考南公宝尊彝‘’的铭文,是后世曾侯追述先祖南公曾经辅佐文王和武王,完成了攻打殷商所作。此处的南公,是南公适。另一件钟存在“曾侯舆曰余稷之玄孙”的铭文,稷为周人先祖,即是说与周天子同为姬姓。
,有关典籍明载鄫国的地望不在湖北随州一带,且文献资料也无法证实鄫国的政治中心曾经从南阳盆地迁至随枣走廊。历次的考古成果证实,随州一带的曾国是与鄫国在周代并存的诸侯国。曾随之谜
曾侯乙墓的发现明确了随州地区,一个曾国的存在。按照考古经验,国君的墓地一般在其国都。那么,曾国的都城应该在随州。而历史文献也记载了该地区一 个姬姓的“随国”诸侯国。那么曾国与随国是什么关系呢?
随着考古的深入,诸多文物证实了曾国即是随国的推测:
- 文峰塔曾侯丙墓出土了一件带有“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的铜器,是建国以来第一件随国的铜器,在曾国国君出土带有随国字样的器物;
- 文峰塔曾侯與墓出土的编钟铭文记载了,公元前506年发生吴楚之战的经过。经过比对文献资料,铭文记载的是“吴、楚、曾”,而文献记载的是“吴、楚、随”,证实了曾即是随;
- 随州枣树林曾侯宝夫人墓地出土的铜缶铭文,揭示器主为“芈加”。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铜缶是楚王嫁女的陪嫁品,“芈加”即楚国的公主,嫁给曾侯当夫人,楚国称曾为“随”,说明曾随一家。
随枣走廊南端的江汉地区,湖北大冶铜绿山等地在商代便是大规模开采铜矿的地区。在周朝征服后,作为周文王之后的南公适,被分封在汉水随地,以保证铜矿这一战略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故在曾侯白生的簠铭文中提及
曾白 哲聖元武。元武孔黹克狄淮夷。印燮繁阳。金道锡行。
“金道锡行”说的是保证铜、锡矿的运输,是曾国最主要的职能。上述提及的曾侯犺,追述先祖的铭文还提到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舆曰伯适上帝,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
说明了曾国还兼具管理淮夷,监视其他对周王朝有威胁诸侯国的职能,保证周王朝在江夏地区的存在。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优质答案2
“曾随之谜”困扰学术界30多年,通过出土的历史文物证明和专家学者研究发现,两国实为一国二名。
谜团起因1978年,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乙墓被考古界发现,其中出土的曾侯编钟震惊全世界。编钟上的铭文证明此物出自曾国,根据时间推算,与古随国处于同一时间。为何古随国的地方出土的却是曾国的文物,而且曾国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文物的出土证实了曾国的存在,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曾、随到底是何关系?这些问题被人们称为是“曾国之谜”。
谜团破解2011年,叶家山墓地抢救性发掘正式开始,带着30多年的疑问,考古专家们对叶家山古墓展开重点勘查,将出土的文物认真考究。当时领队的是黄凤春专家,据他介绍,曾侯编钟上有段铭文“白适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縈宅土……”,意思就是南宫适得到周王重用,辅佐周文王、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宫适,到南方营建城址。
专家组对随州出土的大量文物仔细研究,由于没有文献记载,所幸文物上有不少很有价值的铭文,通过文物和铭文相互佐证,曾国的族姓及出土文物与文献所记随国的地望相同,“曾随”之谜至此被破解。
二、曾侯乙尊盘真的无法复制吗?
优质答案1
没有那么麻烦,3D扫描建模,然后3D打印即可
优质答案2
任何一件青铜器均可无死角地复制出来。看复制品的用途。再就是原件永远无法被复制品替代。
优质答案3
不解释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