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投江自杀 ?

社会奇闻 2023-03-15 18:13www.188915.com奇闻趣事
那个旷达洒脱的苏东坡为何曾想过跳河自尽?
这就得从著名的“乌台诗案”谈起,当事人苏轼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大诗人和文坛领袖,他为人豪爽,心直口快。他说自己心里藏不住事,心有不快则“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
事件的起因是苏轼反对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两人同为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家,私下交情不错,他们都反对因循守旧,主张革新朝政,曾先后提出过自己除旧立新的改革措施。但在具体措施方面,两人存在较大分歧。
王安石主张大张旗鼓、大刀阔斧变法,而苏轼主张渐变,不能鲁莽下猛药。相对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而言,苏轼的政治主张具有温和改良的保守性质。这使他与当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有了某种思想上的认同,进而陷入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苏轼尤为不满的是王安石的“用人之失”,本以为一面以诗酒自娱,一面因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发发牢骚。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意思是自己愚笨,老成不合时宜,所以皇帝让自己外出任地方官,自己也不愿意与朝中那些无事生非的“新进”们为伍。
这本是牢骚之语,但却得罪了一批“新进”小人。他们纷纷上章弹劾苏轼,众口一词,说苏轼包藏祸心,无人臣之节,并收集和列举苏轼讽刺新法的诗文为证。
这种情形下,神宗只好命令御史台派人去湖州拘捕苏轼,入京立案审问。因御史台又别称乌台,故这件案子就称为“乌台诗案”。
刚接到被拘捕文书时,他还处变不惊,保持他惯有的镇静和洒脱;可是,当身为太守的苏轼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态度专横的官差和狱卒像鸡犬一样押持过市时,他立刻就感受到了事态的险恶和此行的凶多吉少。
途径太湖时,苏轼见月夜透着寒意,湖水波涛汹涌,顿时想投湖自尽以免连累他人。只是想到自己一死,弟弟苏辙必不愿独生,苏轼才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江自尽。
在狱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在入狱前,苏轼和长子苏迈约定,平时送饭只送菜和肉,如有不测,则改送鱼。有一次,因苏迈有事外出,托一亲戚代为送饭,那亲戚忘了先前的约定,送一条鱼到狱中,苏轼一看到鱼,以为死期已到,就在狱中作了两首给弟弟苏辙的诀别诗。
其中一首第一句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
毕竟苏轼是士大夫出生,忠君观念很强,在生死关头,还不忘颂扬天子的圣明和恩泽万物,把一切不幸归结为自己的愚笨和不明事理。
狱卒得诗后,不敢隐藏,上奏朝廷,宋神宗看后颇为欣慰,觉得苏轼还是爱君的,遂有从宽发落之意。
最终,苏轼在狱中关了四个多月后被放了出来,被戴罪流放到黄州。
最可笑的是苏轼刚从狱中出来,呼吸到新鲜空气,身轻气爽,便得意忘形,随即作诗二首,其中一句“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以此讥讽朝中得势小人是倡优。”
这个胸无城府,口无遮拦的苏轼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